
民國初年阜成門內大街駱駝隊的老照片
這是當時運煤進阜成門的駝隊。如果在車上插著杏黃色的三角龍旗,就是給皇帝運煤的車,這就更加暢通無阻了。阜成門,包括甕城、箭樓,全部都被拆除了,好像是1965年拆的。實際上,拆這個門是有一個過程的:1935年的時候,阜成門的箭樓就被拆,只留下了臺基和翁城;1953年,臺基和甕城也被拆了,只剩下了一個城門;1965年,修建環(huán)城地鐵的時候,城門也拆了,就全部都拆除了。2002年,西城區(qū)政府在阜成門立交橋的東北角立了一塊巨石,記載了阜成門的變遷過程,石頭最后寫到:歲月悠悠,古道滄桑,立石為銘永久記之。
進了阜成門以后,往東、往北,有一座非常高大雄偉的白塔,這就是白塔寺的白塔。白塔寺的白塔可以說是元朝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元代大都的標致性建筑是大圣壽萬安寺白塔,白塔所在地的舊址距今已千年,是建于遼代壽昌二年的永安寺。歷經(jīng)多年戰(zhàn)亂,到了元建大都的時候,永安寺的殿堂大都已經(jīng)損毀,但是還留有一個小佛塔。據(jù)說,這個小佛塔里面有釋迦牟尼的舍利戒珠20枚,夜里經(jīng)常放出異彩。忽必烈知道了這件事以后,命人打開了這個塔,果然發(fā)現(xiàn)了戒珠,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東西,這讓忽必烈特別高興。是什么東西呢?是一個銅錢。一個銅錢至于那么高興嗎?至于,因為這個銅錢上筑有“至元通寶”四個字。當時,忽必烈的年號恰好叫“至元”。在這個寶塔里面發(fā)現(xiàn)了“至元通寶”,他認為這是天意讓他江山永固,極為高興。忽必烈是深信藏傳佛教的,他即位以后,拜藏族佛教的首領八思巴為國師,請他掌管全國的佛教。
到了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決定在元大都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型藏式佛塔。他找到了八思巴,讓他推薦一個佛塔的設計者。八思巴推薦了自己的俗家弟子——尼泊爾匠人阿尼哥。阿尼哥17歲就來元朝了,忽必烈見他的時候,他還很年輕。忽必烈看這么一個年輕小伙子,就有點懷疑,說他會設計嗎,就想試一試他。于是他拿出了一個針灸用的古老銅人,已經(jīng)壞了,而且忽必烈找過很多人修,都修不好。他就跟阿尼哥說,你看看你能修這個銅人嗎?阿尼哥說,我沒有修過,但是我可以試試。阿尼哥拿走以后,幾天就把這個銅人修好了。等忽必烈再看到的時候,這個銅人完好如初,忽必烈特別高興。他就給那些匠人說,你們看看,這個小孩修得這么好,你們這么多著名的工匠都不會修。于是就讓阿尼哥來設計白塔。阿尼哥日夜冥思苦想,不負眾望,設計了一座集西藏、尼泊爾、印度各國佛塔藝術為一體,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佛塔。同時日夜指揮施工,歷時八年,到公元1279年,佛塔竣工,這就是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白塔。
白塔總高50.9米。50.9米是一個什么概念呢?現(xiàn)在按說,幾百米的建筑都有,不算什么。但是北京最高的建筑,除了塔以外,就是鐘樓。鐘樓是北京最高的建筑,只有47.9米。也就是說,白塔比鐘樓還要高3米。而太和殿是中國等級最高的皇帝的金鑾寶殿,也只高35.05米。所以,可以想見,當時在一片平房下,50米高的白塔是多么雄偉,多么壯觀。白塔修成以后,全城為之震驚。很多人都把它稱為“金城玉塔”,大都是金城,白塔是玉塔。白塔修成以后,忽必烈非常高興,命兵士以白塔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射了一箭,在箭程內修了一座大的寺院,叫大圣壽萬安寺,成為忽必烈營建大都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大圣壽萬安寺建成以后,成為了皇宮擺供席的一個重要場所,也成了宗教中心。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去世,他的影像就藏在了圣壽萬安寺的西殿堂里。第二年,全國為他國祭,在國祭日參加禮儀的僧人達到7萬人,可見大圣壽萬安寺規(guī)模之巨大。
去過白塔寺的人可能不少,都說白塔可沒我說的那么大,太夸大其詞了,另外,白塔也不在塔寺的中間,在寺的最北頭。確實是這樣,現(xiàn)在的白塔寺不是很大,而且白塔在最北。但是不是我說錯了呢?我也沒說錯,因為現(xiàn)在的白塔寺已經(jīng)不是原先的大圣壽萬安寺了。白塔寺或者說大圣壽萬安寺,香火鼎盛了九十多年,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一場特大雷火燒毀了大圣壽萬安寺,所有殿堂都被燒毀,只留下了白塔。又過了將近90年,到了明朝的天順年間(1457年),才重修這個寺院。修的時候,只修了原來的十分之一,而且把它改成了“妙應寺”,直到今天。所以,它現(xiàn)在是妙應寺。但是不管原來叫“圣壽萬安寺”也好,現(xiàn)在叫“妙應寺”也好,老百姓都俗稱它“白塔寺”,把它叫做白塔。為什么重修時,這個廟修得這么小呢?原來,在修這個廟以前,當時在它的西北邊又修了一座大廟,叫朝天宮,把地方都占了,在重修白塔寺的時候沒地了。到了清代,對白塔寺又進行了多次維修。而且到清末,廟會也興盛起來了,白塔寺和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齊稱北京的四大廟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