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尚未結(jié)束的戰(zhàn)爭中,損失最大的是曹、衛(wèi)。土地喪失,命運難測,每天處在極度恐懼之中的曹、衛(wèi)二君,沒有等來楚國的救兵,卻等來的晉文公的暗信。晉文公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開出的條件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wèi)兩國暗自思量,還是答應晉文公更實惠一些。于是他們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公然宣告與楚國絕交。子玉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戰(zhàn)爭進行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化為一場多國戰(zhàn)爭了,晉、齊、秦、宋、曹、衛(wèi)已經(jīng)結(jié)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矛頭所向,是楚國。而擔任這場多國戰(zhàn)爭的幕后導演無疑是晉文公。可以說,晉國的伐交是相當?shù)某晒?,接下來就看短兵相接的結(jié)果如何了。
這里需要交代一下楚成王跟重耳的舊交情:
重耳流亡他國之時,有的國家對他很不好,有的國家卻對他很好,除秦國外,對重耳十分友好的另一個大國就是楚國。
當年,重耳率隨從到了楚國,楚成王“設享九獻”,以國君的禮儀歡迎重耳。一次筵席會飲,楚成王向重耳提了一個問題,“公子一定能回晉國掌權(quán),一旦掌晉,公子將何以報答于我呢?”這實在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但又是一個不能不回答的問題。重耳聽后,正襟危坐,回答道:
“女子玉帛,楚國多得是;象牙獸皮犀角,楚國就是出產(chǎn)地。還有什么可用來報答你的呢?”
楚成王聽后,繼續(xù)追問說,“話雖如此,可是你還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我想聽聽你的真心話。”
重耳想了想,回答話說:“如果能托大王的福,我能執(zhí)掌晉國,我的愿望是晉楚兩國能夠和睦相處,使兩國人民過上安樂的生活;萬一不幸,某年某月某日兩國擦槍走火,和大王兵戎相見,兩國兵車在平原大澤相遇,我愿意退避三舍,以向大王表示敬意,報答大王對我的禮遇和恩德。”舍,是停止,駐扎的意思,古代行軍打仗,軍隊每行軍三十里,歇息休整一下,叫做“一舍”,三舍,就是90里。
重耳回楚成王的一番話,可謂歷史上英雄豪杰間最智慧的一場對白,既不露聲色地恭維了楚成王,又表達了自己的虔誠和心意,還無形中傳遞出一種自信的信號。
今日筵席間把酒言歡的二人,誰也不會想到在戰(zhàn)場上刀兵相見的這一幕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發(fā)生。
但是,非常巧妙地是,歷史的發(fā)展往往出人意料。
楚成王當年問重耳何以報己恩的一幕恍如昨日,重耳答以“退避三舍”的允諾言猶在耳,楚晉兩國大軍正面的交鋒就要拉開了。
子玉率楚國大軍來勢洶洶,晉文公見楚軍來犯,立刻命令往后撤。兩軍相逢,勇者勝。怎能輕言退兵呢?晉軍中有些將士不能理解,說:“我們的統(tǒng)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jīng)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zhàn),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三舍”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這一撤,有一石三鳥之意:一是報答楚成王當年深情厚誼,二是在諸侯大國前面樹立了重信守諾的正面形象,三是示敵以弱的軍事策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