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形成需要什么
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整體說來是舶來品,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也是如此。從這點上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實踐具有強烈的外在性或外部性。這種外部性有如下幾層含義:
其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并非中國高等教育本土實踐自我生成的。我們知道,高等教育質量管理、質量審計以及質量評價等,興起于20世紀初,全面質量管理和保障運動于20世紀80年代達到高潮。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不僅在本國建立了嚴格的質量許可制度,并且廣泛建立了雙邊、多邊以及區(qū)域高等教育質量互認制度,大大拓展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國際化。受之影響,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也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得以興起和建立,它直接學習借鑒了歐美國家的先進經(jīng)驗與質量保障模式。但是,質量保障體系和全面質量管理的移植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其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文化因素,特別是制度、道德和觀念要素,這些往往是不能被移植的??梢哉f,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實踐還主要停留在技術階段,尚未建立起與現(xiàn)有國情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的全面質量管理思想與模式。
其二,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至今不過百余年的歷史,起步晚起點低,要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縮短與發(fā)達國家間的差距,就必須努力學習模仿歐美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時也決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發(fā)展、管理和質量保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領導者和建設者的角色。因此,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保障,基本線路除了自外而內,就是自上而下。一方面,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由政府統(tǒng)一制定,質量認可和評估由政府組織,即政府代表社會與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問責,高校只是質量標準的被動執(zhí)行者和質量保障過程的被動實施者,這也決定了作為基層組織的高校無法真正成為質量保障的主體;另一方面,質量資源由政府掌控和分配,高校向政府爭取資源的過程本身成為目的,而質量則倒退為手段。由于受教育資源投入能力及評價標準的剛性限制,政府總是選擇有限的領域進行重點建設,最典型的就是各層次的質量工程、計劃或項目,它們成為質量的標志,成為高校競爭的對象,進而將質量外化為政府的工程、計劃和項目,造成了質量建設的短期化和功利化。與此同時,高校自身從事的質量保證與評估,相對而言往往是政府外部質量問責或評估的翻版和預備,缺少自身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對廣大師生仍然是外部性的要求??傊?,我們的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還沒有深入或內化到大學師生以及管理工作者的內在需要、內在心理意識結構和內在道德自律階段。
基于此,人們期望通過高等教育質量文化概念來構建全新的質量保障和質量管理體系,這種質量文化觀強調質量本身的目的性、質量主體的內在自覺性。特別強調要深入挖掘現(xiàn)代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中的文化觀念、精神價值和心理意識要素,實現(xiàn)與本土文化對接,與質量主體意識和道德自律對接。改變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術性,使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真正成為國家、社會、高校以及師生等每一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的需要,成為質量提升的內在動力,換言之,就是要喚起每一主體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質量態(tài)度和質量道德。質量文化一經(jīng)形成,就會變成穩(wěn)定的民族品格,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即指日可待。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