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受刑之后,他出獄了,得以中人。受的這么一番折辱,這翻摧殘,只為了要寫成一本書。這本書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在司馬遷的個人的學術(shù)自詡中,他從來都沒有把這本書當成一般的史學著作來看。他講到,只要我這本書能完成,我即便是被殺一萬次,都不后悔,所以《史記》里面包含著司馬遷極為沉重的抱負。其實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史記》才會有那樣大的生命力。這里面有他的理念操守,有他的精神寄托。
我們現(xiàn)在贊嘆《史記》和一般的正史史書不一樣,這里面司馬遷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的。《史記》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甚至對他所處的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對當時的漢武帝都有許多毫不留情面的揭露與批判,這種批判的精神鋒芒之強盛,使后世史書不盡然,那么這種批判精神和司馬遷本人受刑,是否直接相關(guān)呢?
歷史上不斷的有人在討論著這樣的問題。東漢末年,權(quán)傾一時的權(quán)臣董卓被殺,背后是司徒王允在操作,三國演義開篇處就告知了我們這么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王允在殺了董卓之后,很多人都是為他喊好,可是有一位學者蔡邕,聽到董卓被殺,卻發(fā)出一聲嘆息,他為什么嘆息呢?這里面與他本人的身世有關(guān)。因為蔡邕是個有學問的人,他在東漢統(tǒng)治的晚期受到過朝廷的迫害,就是著名的黨錮之禍,他因為當時發(fā)表過對朝廷的批評性言論而受到禁錮,他被迫逃亡到邊遠地區(qū),是董卓當政之后,對黨錮之禍做了一個全面的平反,其中還把蔡邕從邊遠地區(qū)接回了都城,并且蔡邕得到了董卓的尊重和重用,給他提升了官職。
從國家大計而言,董卓是個大奸臣、大權(quán)臣,所以天下人罵董卓是正常的,可是從蔡邕的個人際遇而言,他對董卓有感恩之心,這是人之常情。他這聲感嘆卻讓當時的大臣王允知道了,王允就下令,把蔡邕下獄嚴懲,蔡邕知道王允是個心腸并不寬大的人,他想到自己有可能被害,所以他就向王允提出,說我希望能夠保留我一條命,我沒有別的長處,我熟悉漢家的典章制度,我希望可以由我來完成漢史的記載,結(jié)果王允就說了一句話,說,當年的漢武帝不殺掉司馬遷,讓司馬遷做了一部謗書,流傳于后世,所謂謗書就是誹謗之書,是罵人的書。王允這個評價,涉及到對司馬遷所作大著的一個基本定性,這是一部惡意誹謗之書。當然王允出于這個認識,他怕蔡邕執(zhí)筆寫漢書會對王允本人不利,所以他堅決的就把蔡邕殺掉了,這是東漢末年的一段故事。話題再回到司馬遷和他這部著作身上。一直到了東漢后期,司馬遷這本書還被朝廷的權(quán)貴人物視為謗書,不允許它流傳。
港臺地區(qū)有位著名的學者徐復觀,他寫了一篇長文叫做《論史記》七萬字的一篇長文。徐復觀先生秉持其一貫反省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專制黑暗面的取向,強調(diào)司馬遷及其《史記》對漢代的專制政治的批判。是說他來自于古代的優(yōu)良的史學精神。也正因為有這種批判精神,所以后世的統(tǒng)治者才會對司馬遷的《史記》,視為洪水猛獸,一定要給予貶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