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人民大學帶研究生,也指導學生讀《史記》,我在跟我的學生講的時候,對讀《史記》有四個預設的要求:第一要讀懂《史記》所梳理的3000年的歷史脈絡和歷史的基本情況。第二要讀懂司馬遷的“筆法”與“寄托”,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司馬遷為什么這么寫。第三要讀懂“人心”與“人性”。我們和司馬遷的時代相隔2000年,但是人心和人性是沒有太大變化的,所以通過讀史書,特別是像讀《史記》這樣的書,我們真讀好了,應該是有這個效果的。第四,我們要想實現以上的要求,要帶著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去讀《史記》。
因為司馬遷是一個追求自由的浪漫主義情懷史學家,讀司馬遷的書不帶著感情去讀,太過理性的去讀,我覺得很多東西可能讀不出來。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帶著感情去讀,甚至是激情。其實持這種看法的不止我一個人。臺灣的一位明史學家叫王鴻泰,他有一篇散文式的文章,叫做《重新解讀晚明》。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說,這是一個淺薄,所謂淺薄,就是膚淺、薄幸的時代。我們的感情多只是擾嚷現實上的浮光掠影,飄風驟雨,輕易來去,少有積累。我們缺乏一種“沉重的”,具有時間深度的感情。王鴻泰先生這話我非常贊成。我們現在太忙了,忙碌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我們都無心真正坐下來,放平自己的心情去認真的讀一本書。
讀《史記》我有個感悟,用兩個成語來表達,一個叫做掩卷而思,一個叫做廢書而嘆 。掩卷而思是讀書過程中的一個體態(tài)動作,我自己讀書就體會了這種讀書若有所得的那種快感。掩卷而思,先別在乎人家,把書放下,想一想,后邊會是個什么狀況,設想一下,然后再打開來看一看,這樣和作者是一種心靈的溝通。還有一個是廢書而嘆,讀到情感濃烈處,讀不下去了,把書一拍,感嘆到原來歷史是這樣形成的。
讀《史記》,我用最簡單的語言對《史記》做一個最基本的概括,《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所作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也是歷史散文的典范之作。它的記事范圍,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迄漢武帝晚年,對大約三千年的歷史作了一次全面的系統的梳理和記載。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一共是130篇,52萬多字。這五種不同的體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配合、補充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史學體系。它的敘事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巨著。這是最簡明扼要的介紹。
《史記》被列于“正史”之首,又與《資治通鑒》一樣并尊為“史學雙璧”,它的崇高地位和影響確實很大。后代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評價《史記》這本書。在這里我給大家出示的是其中幾段著名的論斷。
魯迅所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大家是最熟悉的。在這里我倒是更愿意援引傅斯年先生的論斷,傅斯年先生是民國時期的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也是一代大學者,他有這么一段話,叫做:“西歷紀元前兩世紀的司馬遷,能那樣子傳信存疑以別史料,能作八書,能排列列國的紀年,能有若干觀念比十九世紀的大名家還近代些。”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傅斯年先生用長時段的歷史觀來評價,其實講到司馬遷所取得的成績,他的歷史眼光比19世紀的某些著名的學者還要有現代意識。這個評價我覺得是相當之高。
如果大家要讀《史記》,當然會有《史記》版本的選擇,在這里我給大家介紹兩個版本,一個是顧頡剛先生主編的《史記》的標點版,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后,著名的文化工程。一直到現在,它也是我國歷史典籍整理的標志性成果。另外是中華書局推出的一本書,就是2013年八月出版的《史記》修訂版,這次修訂的主持人是趙生群教授。
我想了一下,今天我只講兩個方面的類型,典型人物,一個就講司馬遷本人,司馬遷的性格與命運。另外一個我講秦始皇君臣,主要是圍繞秦始皇和李斯來講他們的性格和命運。其實在《史記》中最能夠體現性格與命運的是楚漢之爭中的幾個歷史人物。項羽、劉邦、韓信、簫何,這幾個人物,命運決定性格,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更明顯。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我本人寫過兩個小冊子,一個是《劉邦與漢初三杰》,另外一個是《韓信評傳》,都是我學習《史記》的心得體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