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體現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比如,西方國家總是宣揚普世價值觀,它們的理論是:我是正確的,你得跟我一樣才行,如果不一樣,我就要用經濟制裁,甚至動用武力,讓你變得跟我一樣。而中國就不是這樣,中國講究“和而不同”,尊重每個人、每個國家的選擇和看問題的角度。這是因為每個民族、每個人在不同的時空體系下就會有不同的問題,且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強求其他人或其他民族與自己的想法一致,這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帝國主義,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帝國主義行為。所以說,我們的民族話語更具有世界歷史意義,更具有普遍價值。只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把它講好、講清楚、講得更具影響力。對此,習總書記強調,應該從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加強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以及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性的新實踐。
三是要體現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就像職業(yè)分化一樣,現在的學科是高度分化又不斷交叉的。研究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才能深化,大而化之的研究沒有辦法深化。一旦深化就會有獨特視角,而且獨特視角被集中化以后,慢慢就變成一個學科。這就是不同的學科。所以,我們的學科要盡可能做到全面,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事、黨建等各領域。習總書記還提到那些冷門的學科、絕學,我們也不能放棄。作為一個大國,各種冷門學科也得補,不知哪天可能就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當然還包括傳統(tǒng)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等,這些使得我們的學科體系越來越完善。學科豐富后,就變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很多創(chuàng)新是學科交叉、相互影響的結果。研究方法的轉移、研究思想的轉移、研究理念的轉移,又激發(fā)出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論。
每個學者都從自己的獨特視角出發(fā),按照專業(yè)要求進行研究,這樣我們的水平才能提升。為什么我們沒有話語權呢?因為我們好多研究達不到專業(yè)水平。我們要按照通用的方法,這樣做出的研究才更扎實,才更容易讓人家理解,才更有說服力。所以,我們要用世界上都能理解的方法來講中國故事。用外語講中國故事也是中國話語體系,而用漢語講西方那一套體系就不是中國話語體系。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出,我們的外語能力也是我們話語能力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得有自己的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