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戰(zhàn)略定力,引領新常態(tài)
眾所周知,中國30多年來的經濟發(fā)展主要依靠“三駕馬車”驅動,即政府投資拉動、外貿驅動、內需推動。正當政府投資推動引擎面臨缺油熄火危險的時候,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國的外貿形勢也一路急轉直下。2014年,中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比2013年增長2.3%。其中,出口14.3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2.04萬億元,下降0.6%;貿易順差2.35萬億元,擴大45.9%。中國的出口在2014年僅增長4.9%,這在21世紀前10年是不可想象的低速。
外貿引擎呈現一路疲軟的頹勢,剩下的“內需消費驅動”馬達的表現也遠遠不能讓人樂觀:根據世行的數據,2007年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為34%,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60%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中低收入國家41%的平均水平。中國內需長期只占GDP比重的1/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1/3左右,且增長速度相當緩慢。
中國內需動力不足的核心是居民收入增長緩慢。2010年,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合同部部長的張建國對媒體表示,中國大陸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xù)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持續(xù)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全國總工會的相關調查也顯示,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職工認為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貧富差距過大除了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之外,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制約了整體消費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國的內需引擎一直萎靡不振。
面對宏觀經濟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這個被稱為“三期疊加”的基本判斷,標志著習近平決心將中國經濟引入一個新常態(tài)。
習近平指出:“我國發(fā)展仍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fā),適應新常態(tài),保持戰(zhàn)略上的平常心態(tài)。”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經濟新常態(tài)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經濟增速逐漸回落到中高速增長區(qū)間。這是一種可持續(xù)的經濟發(fā)展速度。習近平強調:“要全面認識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
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有利于優(yōu)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切實使經濟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濟增速換擋只是相對于以往高增長的適度降低,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大大高于發(fā)達經濟體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但中國經濟的主動降速還是引發(fā)了世界范圍的擔憂和質疑,2014年西方更是掀起對中國的新一輪唱衰之聲。在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2014年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前,海外一些投行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看空中國經濟的“大合唱”,高盛此前就預測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只有6%。但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最終公布的7.4%給了國際投行有力的回擊。
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中國長期形成的投資主導、政府主導、競爭性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內外發(fā)展環(huán)境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這種增長方式不僅難以持續(xù),而且已經成為增大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的體制因素。
很顯然,習近平希望中國經濟適當降速,其目的就是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但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對他和他的同事來說,被認為將是一場不亞于“淮海戰(zhàn)役”的決戰(zhàn)。
在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多困難呢?中國人保資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倪金節(jié)曾有這樣的分析:雖然調結構早已成了政策文件的常用詞,但要化為實際的戰(zhàn)略,仍然征途漫漫。過去10年(2000—2010年)GDP增長結構的不斷惡化,足以說明調結構的難度之高,困難之大。要知道,2009年投資占GDP之比已經達到驚人的67%,而在2000年,這一比例還只是37%,可當時就已有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比例偏高。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更是直率地指出:“實際上僅僅依靠政府是調不了結構的,這么多年來有保有壓有十幾年了,所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還是對的,要想辦法把市場的作用發(fā)揮出來。”
通過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點習近平的立場很堅定,他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經濟結構調整不是免費午餐,更不是歡樂嘉年華。為了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不少行業(yè)、企業(yè)難免受到沖擊,有些甚至會退出市場,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就是結構調整中的“陣痛”。
中國的經濟增長猶如參加馬拉松比賽,經過前半程的狂奔,選手體能消耗很大,現在需要在中途做一些技術調整,把速度降下來,補充體能,這是為了更好地跑好下半程。中國經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有專家估計在2016年就能看到中國經濟穩(wěn)步向上的態(tài)勢。急著“唱衰中國經濟”的那些人恐怕又得失算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