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有沒有可能自在的追求和成人的目標能夠吻合呢?《西游記》小說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小說一開始寫的孫悟空的形象,這個時候是一個神猴石猴的形象,就是一個原生態(tài)的人的形象。大家知道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他有父親嗎?沒有父親。有母親嗎?沒有母親。他是天生地長的,所以他一開始就擺脫了所有的社會關(guān)系,他沒有任何的社會關(guān)系,他唯一產(chǎn)生的社會關(guān)系是他出生以后,跟猴子們的存在的那樣的一種社會關(guān)系,所以叫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為人間王位所拘束,沒有人能夠管他,仿佛是非常自在的了。但是這種自在的個體人,當他在社會上生活的時候,會面臨兩重的困惑,第一重的困惑是空間活動的困惑,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空間,但是人能生活的空間都是有限的,有沒有可能突破這種有限的空間,在無限的空間當中馳騁呢?這是人們的一種理想和愿望,這種理想和愿望在古代出現(xiàn)的嫦娥奔月的這種想象,在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種種的宇宙飛船的想象,現(xiàn)在甚至登到火星上,成為火星人了,超越生存的有限空間。那么孫悟空超越生存的有限空間的方式,就是打到地府里去,去學道去,學得了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他就超越了生存的有限空間了。
不僅僅超越生存這個大的空間,小的空間他也可以超越,因為他可以變,把自己變大了變小了,可以變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是人們一種想象,我就是我,我怎么能變呢?孫悟空能變,他七十二變,他想變什么就變什么,所以這首先超越了一個有限的空間。其次超越的是有限的時間,孫悟空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生命是有限的,哪怕活到八百歲,最后還要死,有沒有可能長生不老呢?這也是人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終極追求,就是人的生命的無限的長度。孫悟空的辦法就是到地獄里頭勾掉了生死簿,所以他超越了時間的約束,超越了空間的約束,達到了空間和時間的絕對自由。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孫悟空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他的確是自在的。
孫悟空在超越種種束縛的過程當中,他觸犯了社會的規(guī)范,得罪了像閻王爺,像東海龍王呀等等一系列的存在,打碎了這些社會關(guān)系。玉皇大帝要管轄他,要把他納入自己的社會關(guān)系里頭去,所以就有了招安這個過程。孫悟空接受招安,接受招安以后又繼續(xù)造反,再接受招安,反反復(fù)復(fù)的過程,實際上是在社會當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一個過程。而這種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使孫悟空明白了,整個社會關(guān)系的結(jié)構(gòu)是非常復(fù)雜的,在這個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當中,是有著等級區(qū)別的,而這種等級的區(qū)別用兩種方式來加以表現(xiàn),一種方式是名,一種方式是利。人一生無法擺脫名、利二字,孫悟空首先看到的是名。弼馬溫,是給他的一個封號,他很高興,因為他原來沒什么封號,現(xiàn)在終于有了封號了,就像一個小學生,讓他當小隊長高興的不得了。但是過兩天他發(fā)現(xiàn)小隊長太小了,人家還有中隊長,還有大隊長,所以他就造反了。你叫玉皇大帝,我應(yīng)該起個封號跟你一樣大,叫齊天大圣,那是最高的封號了,所以這是名的追求。
那么,有了這個名的追求他就滿足了嗎?不滿足,因為蟠桃宴上請眾神仙去赴宴,偏偏沒有他的份,他天天在那勞動,辛苦的不得了,給玉皇大帝看守蟠桃園,最后吃桃子的盛宴上居然沒有他的份,所以他不得利,他就明白了只有封號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的利益。所以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叫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实垡龆家喠髯?,今天你做,明天我做,大家輪流來用這個名,大家輪流來享受這個利,這才是合適的呀。社會教會了他對社會的所求,社會教會了他珍惜或者是滿足個人的名和利。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小說要告訴我們,即使你再有才能,但是社會的力量遠遠大于個體的力量。這里頭有個象征性的表現(xiàn),如來佛的那個掌,如來佛的掌是很小的,但它是社會關(guān)系、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象征性的表現(xiàn)。孫悟空再有能耐,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去,所以還要接受社會的規(guī)范。一個人過多的向社會索求,過多的膨脹自我的欲望,過多的打破社會規(guī)范,一定會受到社會的懲罰。所以叫自在不成人,就跟我剛才講的最簡單的例子,你過馬路,你想過就過行嗎?不行,社會要規(guī)范,給你撞倒一次你就明白,不可能這樣做。
所以孫悟空被壓在了五指山下,一壓五百年。但是我剛才講到了,《西游記》敘事核心的指向性是要將個體的人融入社會當中,實現(xiàn)個體的最高價值,怎么實現(xiàn)呢?觀音菩薩給孫悟空指明了一條道路,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是一種社會的行為,對孫悟空個人來說有意義嗎?從外在的意義來看,對孫悟空個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對他來說既得不到什么名,也得不到什么利,唯一能夠得到的就是辛苦和磨難,這是從外在的角度來看。
從內(nèi)在的角度來看,對孫悟空有意義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對孫悟空心性的一種考驗,是磨難他成長的必須的一個過程。在九九八十一難的閱歷當中,孫悟空才能真正成長為人,成長為一種完美的、完善的、大寫的人。只有這樣,孫悟空才能有社會價值和意義,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最終取得真經(jīng),回到唐朝,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來實現(xiàn)個體的價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