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中國有兩部大書,一部是《史記》,一部是《資治通鑒》。《史記》是紀傳體,《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在中國學術(shù)里,《資治通鑒》是一部治國安邦具有操作意義的經(jīng)典。那么在人類的知識體系里面,在人類的文化百花園里面,這部書處在什么位置上?今天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在國際政治格局、經(jīng)濟格局、文化格局里面也越來越重要,我們看看我們的這套東西在人類知識體系上處于什么位置?不同的知識、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關(guān)注,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對各類知識的關(guān)注是不一樣的。中華文明以中國為代表,西方文明以歐洲為代表,西亞、南亞、北非的文明也有不同的特點。
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古希臘代表人物是柏拉圖。懷特海說過,“西方2000多年哲學都是柏拉圖的注腳”。柏拉圖講學的地方叫阿卡德米,是科學院的意思,門口掛了個牌子,寫著不懂數(shù)學就不要在我這兒念書。世界上近代第一個科學院是十七世紀法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建立的。十八世紀初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因此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是西方文明的特征。
南亞、西亞、北非產(chǎn)生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故鄉(xiāng)在印度,基督教的故鄉(xiāng)在耶路撒冷、以色列,把印度和以色列去掉,南亞、西亞、北非幾乎都是伊斯蘭世界,這個地方的文明是宗教學和神學的文明。
中華文明關(guān)注的是什么呢?最關(guān)注的是現(xiàn)實人生問題,子不語怪力亂神,希臘科學傳到中國,被稱為“淫技奇巧”、“怪力亂神”。“不知生,焉知死”,中國專門關(guān)注現(xiàn)實人生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你看人類的三大知識體系,人類的三個不同類型文明,像有分工一樣,中國人最關(guān)注的是現(xiàn)實、家國問題,而《資治通鑒》恰恰就是告訴我們這些,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我們過去肯定西方科技成就,肯定中東南亞的宗教成就,卻對中國治國安邦方面的經(jīng)驗研究嗤之以鼻,這是不公平的。從秦始皇統(tǒng)一到辛亥革命2100年來,漢、唐、宋、明、清這五個朝代占1500年以上,這幾個朝代動不動就兩三百年,試想在交通落后的情況下,他們沒有真本事,怎么能夠輕易做得到?這是機制、機理上的原因,是需要我們探索的。《資治通鑒》就是這樣一本書。
1954年,毛澤東與吳晗談話時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敘事有章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讀這部書,我們可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兩年后,在周恩來的安排下,顧頡剛等著名學者就對這部書做點校,1956年在中華書局出版了點校本,書上“資治通鑒”這四個字是郭沫若寫的,現(xiàn)在世界上研究《資治通鑒》的人多用這個版本?!顿Y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是位天才的史學家,當過宰相,他花費畢生精力去編撰這部書,目的是為了借鑒前代的興衰,考察當今之得失,吸取經(jīng)驗教訓。
這部書先賢怎么看呢?宋元之際著名學者胡三省是專門研究《資治通鑒》的,他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當領(lǐng)導的不知道《資治通鑒》,你想治都不知道怎么治,有人作亂也不知道該怎么防;“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一般干部不知道《資治通鑒》,則上不知該怎么與領(lǐng)導打交道,下不知如何治理百姓;“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所以《資治通鑒》是適合所有人看的書。
其實把《資治通鑒》講得清楚、讀得深入的是曾國藩和毛澤東,他們是文人但都能打仗。曾國藩給一個姓羅的年輕人寫信,說:“竊以為先哲經(jīng)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能竊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quán)。”注意這兩句話,是說一部書光講道理固然好,如果還講權(quán)變就更了不得了。正如“一國兩制”,“一國”講的是道理,“兩制”就是講權(quán)變。一個人只懂道理不懂權(quán)變就是紙上談兵。權(quán)變就是講事態(tài)情況變化時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來加以解決。這本書不止有道理,還有權(quán)變,它就高級在這兒了。經(jīng)典是講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兒就要懂權(quán)變。你如果懂權(quán)變,看問題就比較客觀了,就不會憤世嫉俗,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干部興家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敗家則往往是管不住自己,或管不住家人。這個書也講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說家國興衰,國事、家事為什么成功,為什么失敗,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吸取經(jīng)驗。
曾國藩的評價是很切道的,王夫之有本書叫《讀通鑒論》,卷末《敘論四》中說我們讀《通鑒》有三個境界,第一個是提升自己,可以自淑;第二個可以與人分享,誨人;第三個可以知道而樂。我想我們學習,不光學《通鑒》,學別的也應該是:自淑、誨人、知道而樂。
二、《資治通鑒》的精髓
那么《資治通鑒》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精髓是什么呢?《資治通鑒》在總結(jié)歷代興亡中,特別強調(diào)領(lǐng)導者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特別重視領(lǐng)導者的才能、素質(zhì)和品質(zhì)對家國興衰的影響。我們今天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司馬光則更強調(diào)的是領(lǐng)導者的責任,這本書主要是寫給領(lǐng)導者看的。
司馬光上書宋神宗:修心之要有三:仁、明、武;治國之要有三:用人、信賞、必罰。司馬光說這就是《通鑒》的精髓,怎么理解呢?我們先講修心之要。
修心之要,仁?!锻ㄨb》是這么解釋這句話的,修心之要是仁,“仁”是修政治、興教育、育萬物、養(yǎng)百姓。修政治,我們經(jīng)常講政治,古人也講政治。胡耀邦抗戰(zhàn)期間曾經(jīng)問過毛澤東什么是政治,毛澤東是這樣解釋的:政治就是把你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胡耀邦不明白怎么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就是政治。毛澤東嚴肅起來說,你得告訴你的部下,為什么跟著你干,跟著你走,不跟別人走?你得給我一個理由,這就是政治。
舉個例子,《通鑒》記載,劉備在諸葛亮之前,無處藏身,得了諸葛亮之后開疆拓土,建立自己的基業(yè),諸葛亮有本事,他為什么跟著劉備干呢?三顧茅廬很重要,說明劉備有誠意,但是見了面以后你要干什么?劉備講了一句話,“如今漢室將傾,奸臣竊國”,他的理由是光復漢室,那個時候天下姓劉,皇帝是漢獻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稱為曹賊。所以劉備到荊州來,光復漢室就是他的政治方向、目標、愿景,他用這個理想鼓舞士氣。“替天行道”就是宋江的政治,我們這幫強盜去搶錢,這不行,得有一個方向、目標、愿景,政治就是這個意思。人都是靈和肉的混合體,你必須滿足他靈的這一面。還要有“養(yǎng)育”,養(yǎng)育是什么?育好,養(yǎng)好,得有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僅要養(yǎng)百姓,還要讓百姓吃飽肚子,就是既要有腦袋還得有口袋,既要有意義還要有利益,這兩個都有,人們才愿意跟你走。這里面一定要把政治、意義放在前面。假如在工作當中,只把物質(zhì)放在前面,有奶就是娘,戰(zhàn)爭年代說不定就嘩變了。在充分考慮員工物質(zhì)利益的情況下,要把意義、價值、精神等放在前面,這是領(lǐng)導的藝術(shù)。如果什么都把利益放在前面就完了。如果不講利益也不行。這兩者誰在前誰在后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仁。明就是判斷力,武就是決斷力,我們下邊結(jié)合例子再展開講。
治國之要有三,用人、信賞、必罰。用人,指的是干部的任用;信賞、必罰,指的是激勵約束機制。唐太宗說過,國家的大事就是賞和罰,賞當其勞,無功者知罪。制度要嚴明,沒有制度治國治不成。最關(guān)鍵的還是用人,信賞、必罰是外在的治理手段,這些手段的交集點就是用人。如何用人、識人、治理國家,構(gòu)成了司馬光管理體系框架,這就是中國人的學問,治國當領(lǐng)導的學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