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廉恥之心,這就是道德感。每個人都有道德感,一旦你犯法了,你的道德就破產(chǎn)了,人家就不信任你了。人人都不愿意這樣,但為什么還有很多人犯法呢?那一定是社會出了問題。所以唐太宗怎么說?如何去賊,從朕開始。你看,一個封建皇帝,說如何解決人民的犯罪問題呢,要從皇帝本身開始。怎么開始?其實就是一個費用問題,所以從皇帝開始減少費用,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所以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是有名的節(jié)約的皇帝和皇后。
不僅這樣,還精簡機構(gòu),在中央合并機構(gòu),精簡官員。因為官員的俸祿和享用是很大一筆開銷,財政負擔很重的。精簡的結(jié)果,貞觀元年,唐朝的中央官剩了多少呢?兩種說法,一種說是640人,一種說是700人。就算是700人,那也是相當少的。少到什么程度?后人有人還寫文章說,怎么可能有700人呢,這不是騙人嗎?
然后合并地方州縣,目標還是一個,減少官員數(shù)量。唐太宗的方向是什么?輕徭薄賦,藏富于民。只要做到藏富于民,就不可能有什么結(jié)構(gòu)性犯罪。社會結(jié)構(gòu)出了問題,才會有結(jié)構(gòu)性犯罪問題。
唐太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均田制。均田制嚴格控制土地轉(zhuǎn)移,所有的土地轉(zhuǎn)移,必須經(jīng)過政府之手才算是合法的。但是難免就有人犯法,私下里,我把我們家的地賣給你了,我們倆這個行為就是犯法的。唐朝留下來的資料我們看得很清楚,我們倆私下買賣土地,沒有經(jīng)過政府,被政府發(fā)現(xiàn)了,法律上是要處罰的。知道唐朝的法律是怎么處罰的嗎?地歸原主,財物沒收。一個買地,一個賣地,買地的算白買了,財物被國家沒收了;地歸原主,又返回給賣地的人了。兩個人犯法,事實上只處理了一方,賣地的人沒事兒,地又還給他了。合理嗎?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法律條款?你就得考慮這個基本問題。什么叫基本問題?中國是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是你們家生存、發(fā)展的最重要的靠山。所以,窮人寧可賣兒賣女不賣地,有了地就有希望,沒地就徹底完了。從西漢開始,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出問題都是從土地開始的。漢武帝的時候,董仲舒向漢武帝報告,說關(guān)中流民二百萬,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田連阡陌,麻煩大了。窮的人太窮了,一個錐子的地方都沒有,富的富得不得了,現(xiàn)在開始流民已經(jīng)很多了。后來漢武帝采取了辦法,但是西漢最終仍然是在這方面出了問題。到處都是流民,最后綠林一起義,西漢就滅了。東漢、明朝都是一樣的。
農(nóng)業(yè)大國最終的問題,一定是土地出了問題。那么唐朝的法律這是在干什么?實際上就是用法律這道武器,保護弱勢群體。因為破產(chǎn)總是從最弱勢那個群體開始的。你家有問題,地賣了,他家有問題,地賣了,我們就變成了雇工,雇工再當不成,就變成流民到處跑,流民是推翻政府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所以唐朝政治家明白這個道理,在法律設(shè)置之初,就要嚴防這條線出現(xiàn)問題。所以你倆雖然犯法,但是不能讓你破產(chǎn),地歸原主,你要有地。
我們在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也看到了,真是這樣。法律規(guī)定,分土地的時候,一定要先分無地和少地的人。所以我們就看到了,吐魯番出土的西周時期的分土地的名單,有一家變成絕戶了,沒有繼承人了,他家的十來畝地就被分成了十幾份兒,少地的人太多了,都被大家給分了。法律就要從源頭上制止社會分化或者兩極分化。說起來可能是在保護弱勢群體,保護弱勢群體不破產(chǎn),但從根本上、長遠上看,就是保證國家的政治安全,這叫政治智慧,這叫政治理智。我們不要想他連一點自私心都沒有,不必那么想,但是他能夠保證他的長遠利益,對我們這個弱勢群體來講,那就是一種保護,那就很難得了。保證農(nóng)民的基本生存,這是我們未來政治安全,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是今天講“以人為本”最需要的東西。謝謝大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