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就學習毛澤東同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對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重溫這篇著作提出明確要求。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fā)《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加強黨委(黨組)領導班子建設的通知》指出,各級黨委(黨組)要充分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的深刻意義,把《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納入“學黨章黨規(guī)、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重要內容。中央黨?!秾W習時報》2016年2月25日頭版頭條全文刊發(fā)《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為一名黨史工作者,我感到在當前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重溫毛澤東同志這篇著作、學習掌握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是毛澤東同志在1949年3月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結束時總結講話的一部分。當時,全國革命已勝利在望,中國共產黨即將由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yōu)橐粋€掌握全國政權的黨。毛澤東同志充分認識到這是黨的一個歷史性關節(jié)點,指出“從現(xiàn)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xiāng)村并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移到了城市”。面對新的任務、新的問題,“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他形象地把入主北京比喻為“進京趕考”。能否考及格,能否不當李自成,在他看來,關鍵在于能否保持并進一步發(fā)揮黨的正確領導。而要發(fā)揮正確領導作用,作為各地區(qū)各領域最高領導機關的黨委會,能否運用科學正確的工作方法乃是關鍵中的關鍵。
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工作方法。早在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他就形象地打過一個比喻:“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打敗國民黨后,建設一個新中國的任務,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是從未趟過的一條“大河”。能否安然過去,“橋或船的問題”至關重要,《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就是為全黨準備的“橋或船”。毛澤東同志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的十二條重要工作方法,總字數(shù)不到三千,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它們既是對以前黨的工作方法的總結,又是面臨新問題對黨的領導機關和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關于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核心內容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第一、二、三、四、十條,講的都是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民主既是一種制度,又是一種方法。黨委會本身就是一個實現(xiàn)民主的機構,其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即是充分地實現(xiàn)黨內民主。
體現(xiàn)民主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黨委會中書記和委員之間就是這個關系。“黨的委員會有一二十個人,像軍隊的一個班,書記好比是‘班長’。”但是,這個“班長”不同于軍隊的班長,最大的不同是要堅持民主的原則。書記要當好“班長”,即是要善于發(fā)揮各委員的作用,加強集體領導。正如他在七大上曾說的:“一個人搞不完全,要依靠大家來搞,這就是我們黨的領導方法。”1948年9月,他還為中央專門起草過一個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其中指出:“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重要問題的解決,不是由黨委會議做決定,而是由個人做決定,黨委委員等于虛設。委員間意見分歧的事亦無由解決,并且聽任這些分歧長期地不加解決。黨委委員間所保持的只是形式上的一致,而不是實質上的一致。此種情形必須加以改變。”
黨委制設立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個人說了算。后來,他曾尖銳批評黨委領導中的個人獨斷。“聽說現(xiàn)在有這樣的情況:一切事情,第一書記一個人說了就算數(shù)。這是很錯誤的。哪有一個人說了就算數(shù)的道理呢?只要是大事,就得集體討論,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一人稱霸。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其實,容納和接受批評,是發(fā)揚民主的另一個重要方法。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物要不犯錯誤,關鍵是要善于聽取和采納各方面特別是反對的意見。在某種程度上,營造批評的環(huán)境是促使黨的政策正確的一種工作方法。1960年12月,毛澤東同志向人講,批評就是幫助,對人是有好處的。“我們之間,進行批評幫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評是惡意也要聽下去,不要緊嘛!人就是要壓的,像榨油一樣,你不壓,是出不了油的。人沒有壓力是不會進步的。”
為了讓領導干部明白這一點,毛澤東同志多次引用過歷史故事。1962年1月30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劉邦,就是漢高祖,他比較能夠采納各種不同的意見。”比如:一采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二聽張良勸說,封韓信為齊王;三楚漢劃界鴻溝后,聽張良、陳平之勸,趁機追擊引兵東向的項羽;四是劉邦稱帝后,欲建都洛陽,聽齊人劉敬建議,入都關中長安。劉邦能夠作出一些正確的決策,與他善于采納不同的意見密切相關。相反,項羽失敗,就是由于他“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里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領導者如果對“不同意見”和“批評”無動于衷,就等于失去了鑒戒之境,遲早會犯錯誤。
黨委會是一個領導集體,這個集體必須團結、和諧。在毛澤東同志心目中,集體決策、分工負責是黨委會的一個根本原則。“班長”和委員之間要能真誠溝通、互相諒解。“書記和委員,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區(qū)黨委之間的諒解、支援和友誼,比什么都重要。”日常工作中,“要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不要背后議論”,“黨委各委員之間要把彼此知道的情況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加強溝通、彼此尊重、密切協(xié)作、步調一致,既是黨委會工作的要求,又是實現(xiàn)集體領導的必要途徑,更是保障黨的團結的基本規(guī)矩。
對于民主集中制,毛澤東同志還有另一個說法,即多謀善斷。多謀就是民主,善斷就是集中。他多次談到三國時曹操的謀士郭嘉。在1959年3月召開的鄭州會議上,他說郭嘉給曹操出了很多好主意,如打呂布、打袁紹、打袁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都取得勝利,曹操稱道郭嘉:“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可惜郭嘉38歲就死了。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想他,說如果這個人在,不會使我處于這種困難境地。195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鄭州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再次講道:“多謀善斷這句話,重點在‘謀’字上。要多謀,少謀是不行的。要與各方面去商量,反對少謀武斷。商量又少,又武斷,那事情就辦不好。謀是基礎,只有多謀,才能善斷。謀的目的就是為了斷。要當機立斷,不要優(yōu)柔寡斷。”這很像許多古人都說過的:“謀之以眾,斷之以獨,疏之以導,策之以勵。”
在黨委會中,無論是民主還是集中,書記即“班長”的作用非常突出。能不能充分發(fā)揚民主,關鍵要看書記的素養(yǎng)如何。所以,書記應該很好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特別是向下級學習。“不懂得和不了解的東西要問下級,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有些文件起草出來壓下暫時不發(fā),就是因為其中還有些問題沒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級的意見。我們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不恥下問’,要善于傾聽下面干部的意見。先做學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請教,然后再下命令。各中央局、各前委處理問題的時候,除軍事情況緊急和事情已經弄清楚者外,都應該這樣辦。這不會影響自己的威信,而只會增加自己的威信。我們做出的決定包括了下面干部提出的正確意見,他們當然擁護。下面干部的話,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聽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對正確的意見,必須聽,并且照它做。中央領導之所以正確,主要是由于綜合了各地供給的材料、報告和正確的意見。如果各地不來材料,不提意見,中央就很難正確地發(fā)號施令。對下面來的錯誤意見也要聽,根本不聽是不對的;不過聽了而不照它做,并且要給以批評。”充分尊重、吸納下級意見,是民主方法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作為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經常向下級學習,是保證決策正確的一個重要方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