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工程師
完整報告:http://416w.cn/2016/0128/862179.shtml
視頻專輯:http://416w.cn/2016/0128/862193.shtml
PPT:http://416w.cn/2016/0128/862196.shtml
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來給大家作“互聯網+”的解讀,希望能對各位領導和同志開展日常工作提供啟發(fā)。
“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勢,值得大家多學習、多關注。
一、“互聯網+”的提出背景
首先介紹一下國務院文件《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的提出背景。
(一)“互聯網+”的提出進程
2014年,國家發(fā)改委在做第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時就采用了“互聯網+”的概念,但當時是將其作為一個儲備政策。2014年下半年時,經濟形勢開始下行,所以國家發(fā)改委就提出了一個“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一個儲備政策報到黨中央和國務院。2014年年底,黨中央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采納了“互聯網+”行動的建議。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對外宣布要加快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fā)《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起初,在《指導意見》的標題中,“‘互聯網+’行動”是“‘互聯網+’行動計劃”,但國務院最后出文件的時候,就變成了“積極推動‘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少了“計劃”兩個字。這符合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的精神,就是強調以市場為主體,以市場化的原則來優(yōu)化資源配置。“計劃”兩個字還是有一點計劃經濟的色彩,所以把“計劃”兩個字刪掉。
(二)“互聯網+”的提出原因
第一,從國際形勢看,“互聯網+”行動是大勢所趨。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fā)展在全球發(fā)達國家已經備受關注。美國、德國、法國等都紛紛提出了相關的戰(zhàn)略,其著力點都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yè)進行融合,進而引發(f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通過信息技術再造制造業(yè),然后搶占未來發(fā)展的主導權。
第二,從國內形勢看,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了新常態(tài)。經濟增長速度從原來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過渡,宏觀經濟政策從前期的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化成以穩(wěn)定為主、以結構優(yōu)化為重心的宏觀經濟政策。所以,經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也需要有一個國務院政策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通過梳理2015年出臺的關于信息通信領域的政策可以看出,2015年以來,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目前已出臺了11份相關政策,包括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還有“互聯網+”和構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支撐平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