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堅持與落實正確用人導向,在嚴格用人標準及條件中提高公信度
領導干部選任標準及其內涵在一個時期內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但同時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需要根據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總結經驗,不斷豐富與發(fā)展。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客觀的斗爭形勢要求領導這場革命的骨干力量對黨無限忠誠不變節(jié),對敵斗爭英勇頑強,沖鋒陷陣在前,與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打開革命工作局面。簡單地說,就是靠得住,打得贏。毛澤東稱之為“德才兼?zhèn)?rdquo;的干部標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才德兼?zhèn)?rdquo;與“任人唯賢”的干部選任標準,他指出:“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zhí)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1](P527)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認為,“才”是首位的,干部沒有這“才”,即使“德”再好也難當大任,只能是無所作為;然而“德”也是不可或缺的選用標準,因為“德”是思想靈魂與政治方向,干部沒有“德”,那么“才”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今后提拔干部,必須以德(對革命忠實)、才(工作能力)、資(資望與斗爭歷史)兼顧,不以斗爭歷史為唯一的或第一的標準。”[2](P202-203)歷史證明,這一用人導向與標準非常正確。
執(zhí)政后,黨對干部提出了“又紅又專”的標準,發(fā)展了“德才兼?zhèn)?rdquo;的干部標準,要求干部既要懂政治、講原則,又要成為業(yè)務能手。毛澤東在《農業(yè)六十條》(1961年)中指出:“政治和業(yè)務是對立統(tǒng)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專搞政治,不懂技術,不懂業(yè)務也不行……我們的各行各業(yè)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yè)務,使自己成為內行,又紅又專。”[3](P309)因此,毛澤東一再強調“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3](P351),主張政治與技術的統(tǒng)一,政治與業(yè)務的統(tǒng)一,既要具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與堅定的政治立場,又要熟悉自己的技術與業(yè)務,這就是又紅又專。毛澤東關于“又紅又專”的選人用人思想,既對當時的干部隊伍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更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歷史證明,“又紅又專”的干部標準是適時的、科學的、合理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撥亂反正,及時提出了干部隊伍建設“革命化、專業(yè)化、年輕化、知識化”的標準,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年輕干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干部“四化”方針,體現了政治素質、專業(yè)能力、知識水平、年齡結構“四位一體”的有機統(tǒng)一,是“德才兼?zhèn)?rdquo;具體的新標準、新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因此,中央明確規(guī)定:黨委常委及政府領導班子中必須有熟悉科技、工業(yè)、財貿、農業(y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領導人才;接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必須約占三分之一。據有關統(tǒng)計,截至1985年底,走上縣處級以上領導崗位的中青年干部達46萬名,為推進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與組織保證。
十八大以來,組織工作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選“好干部”、配“好班子”。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4](P162)的“二十字好干部”標準,著力解決唯分、唯票、唯GDP、唯年齡這“四唯”問題。習近平從戰(zhàn)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怎樣是好干部”、“怎樣成長為好干部”、“怎樣把好干部用起來”,從思想、政治、業(yè)務、作風、紀律等五個維度對“好干部”提出了具體要求。“二十字好干部”標準是對干部路線與干部政策的豐富與發(fā)展,集中反映了黨的干部工作新的里程碑,既為優(yōu)化新時期干部選任工作指明了方向,更為廣大年輕干部的成長進步指明了道路。
總之,領導干部選任標準及條件只有與時代要求與實踐發(fā)展相適應,堅持與落實正確用人導向,黨的事業(yè)才能取得巨大成就。領導干部選任標準及其內涵要做到與時俱進,就必須根據新形勢新問題新要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干部選任標準;而且,還要根據時代的進步與實踐的發(fā)展,檢驗、調整與充實干部選任標準及條件。
三、堅持與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增強民主推薦的科學性與真實性
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我黨歷來重視干部的群眾基礎,重視“群眾公認”。1929年,黨的六屆二中全會提出,考察黨員、干部要看他們與廣大工農群眾的聯系,看他們在這些群眾中的威信與影響,以及他們指導群眾的能力。贛東北根據地的黨組織把“群眾信任”作為使用干部的重要標準。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提出選拔任用干部必須經過民主推薦、民意測驗與民主評議,并指出要讓群眾對干部工作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組織部門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堅持群眾路線,廣泛尊重民意,切實改變“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做法,不斷提高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公開程度與民主程度。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準確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yōu)方針,擴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質量。”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必須充分尊重基層與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與黨的群眾路線在干部選任制度改革中的集中體現。干部選任制度改革的許多成功做法,如公開選拔、競爭上崗、領導干部任職前公示制等,都是基層創(chuàng)造的,都是尊重民意、發(fā)揚民主的結果。因此,要鼓勵與支持各地方、各單位在堅持與發(fā)揚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堅持群眾路線,充分尊重民意,廣泛發(fā)揚民主,使干部選任制度改革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民主推薦是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是預防與治理用人不正之風的重要舉措。開展民主推薦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改進方法、規(guī)范操作、用好推薦結果上,放在增強民主推薦的科學性與真實性上。首先,合理界定參加推薦的人員范圍。根據知情性、代表性、關聯性原則,以“他管的”、“管他的”及“他服務的”為標準劃定參加人員,避免因毫不相干、毫不知情的人參與推薦而影響推薦質量,力求推薦結果真實體現各方面人員的意愿。其次,搭建干部表達意愿、展示才能的平臺。在民主推薦前,可通過現場演說、互動交流、會議述職、媒體展示等形式,由符合推薦條件的干部表達意愿、展示潛能,讓參加推薦的人員更真切地了解被推薦對象,擇優(yōu)選擇,以有序競爭代替無序競爭。最后,防止簡單地以票取人。民主推薦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得票情況是群眾意愿的重要依據,然而“票面公認”不等同于“群眾公認”,民主推薦結果不能作為評價干部、使用干部的唯一依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