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藝術的意義與作用
孔子曾經講“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我認為,“興、觀、群、怨”是對文藝作用和價值比較精煉的解讀。文學藝術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可以激發(fā)人們的情感,能幫助人們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文學藝術也可以對社會不正之風進行批評。“興、觀、群、怨”,孔子這個觀點已經點出了文學藝術今天重要的特點。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當中曾經這么講過,“音樂應該學習,并不是為著某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教育、凈化和精神享受”。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對于藝術作用的評價也有不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藝術不應該承擔教育的職能。但是,無論是孔子還是亞里士多德,他們都認為,文學藝術首先應該承擔的功能是“教育”,中國人稱它為“教化”,也就是在緊張勞動后的安靜和休息。從此可知,各種旋律的樂曲雖各有用處,但是特殊的目的用特殊的樂調,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應該用倫理的樂調。
1870年,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德國的街頭偶然遇到兩群東方人,一群是來自小小島國的日本人,一群是來自歷史傳統(tǒng)的大國的中國人。那個小國的人來到德國以后,翻譯典籍和制度,進行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天朝大國的人來到德國以后,大部分都在學做生意掙錢。
如今我們也在發(fā)展,很多人都在想著掙錢,當然也有他的道理。鐵血宰相說,30年內那個東方的島國必將成為強國。而東方的天朝大國必將淪為弱國,后者必然受到前者的欺凌。事實證明,1870年到1894、1895年,差不多近30年的時間,發(fā)生了甲午戰(zhàn)爭。中國清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俾斯麥說的問題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但是我今天之所以引出來,是證明我們今天同樣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前中國要發(fā)展經濟,但是要不要傳承文化?這值得我們思考。有錢了,沒文化,也許結局更加悲慘。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經講過,“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對英國的文化影響很大,而且使英國文化的影響力波及全國。所以我想,這句話不僅是一個首相的感嘆,應該也是相當多英國人的感嘆。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當中提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第一,文藝的意義。文學藝術為什么這么重要?
首先,文學藝術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有的同志可能認為,搞藝術的就是為美而生存,就是為藝術而藝術。那么,文學藝術是不是一種對世界的認識形式呢?如果它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就應該承擔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馬克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當中這么講,“整體是思維和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藝術精神、宗教精神、實踐精神的掌握。”馬克思這個地方談的是整體思維和哲學思維。換句話說,哲學思維是對世界的一種把握和認識,它承擔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那么,除了哲學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認識形式應該承擔教育和教化的功能呢?馬克思講得非常明白,藝術、宗教其實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形式。只不過認識的方法不同,但承擔的功能有一致之處——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幫助人們推進實踐。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推進人們的實踐行動,事實上就是教育、教化的功能。
文學藝術以形象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以及各色人物的性格、命運和思想情感。具體、生動的生活畫面,這些都可以使欣賞者從中認識到一定的道理,了解社會生活的現實和歷史狀況,增長多方面知識。相對于科學認識來說,由于文學藝術中保留了生活生動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因而具有獨特的價值。
音樂應該用音符去反映世界,美術應該用顏色、線條等去反映世界。文字、線條、音符都是一種符號,都是把握世界、認識世界、傳遞世界信息的一種工具。欣賞者通過文藝對生活的認識,并不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是通過對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理解,達到對生活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換句話說,文學藝術對社會生活的把握是通過感性形象思維的。感性形象思維最容易激發(fā)人們的情感,所以它跟哲學、宗教理性認識的形式不同,但是并不意味著文學藝術沒有理性認識的高度。因為文學藝術把握世界是以感性、情感的方法出現,用以理性的思考,所以它在大眾當中有受眾,很有傳播力。
我是研究哲學的,哲學是用抽象思維把握世界的。我看一本哲學書,有可能看半年都沒有完全看懂、把握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講通,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哲學講問題,雖然很深刻,但是不容易被大家接受。而文學藝術是以情感,以感性的形式出現的,能激發(fā)人們思想、情感、心靈上的共鳴,所以它的特點更加特殊。
由此,我對文學藝術從這個角度做了一個認識。因為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意識形態(tài)問題,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很多,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看,文學藝術應該是它的一種,但是文學藝術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看很特殊。我給它用幾個“最”進行概括。
文學藝術在意識形態(tài)當中,是最能夠直接捕捉時代精神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講過一句話,“哲學是黃昏時候才起飛的貓頭鷹”。這句話什么意思?一個時代變遷了,“黎明”、“中午”哲學很難出場。哲學只有當這個時代變遷到一定階段——“黃昏”的時候,才會出場。因此,哲學的影響肯定很深刻。但是一個時代真的出現哲學,需要經過若干年,經過很長時間,黃昏時候才會“起飛”。在時代變遷中,最容易變遷的是人的情感、人的生活觀念、認識,對這些東西反映最靈敏的信號就是文學、藝術、詩歌等等。這是為什么我說它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只要看文學藝術的變化,我們就能夠捕捉到這個時代的變化,它能最直接傳遞時代精神。因為它是用形象、感性、情感的方法去把握世界,所以很容易被人們接受。也許我跟大家講哲學,大家并不一定能夠理解得十分深刻,但一部文藝作品,它的傳播力、影響力卻是非常大的。
我記得前幾年有一個教授講過一句話,后來在網上有議論,他說一個姚明和一個章子怡能夠頂過1萬本《孔子》。這個問題可能有點過,但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的問題是什么?文學藝術界的明星,對世界的影響力很直接,能夠讓老百姓聽明白。我們不知道國外多少人知道孔子,知道孔子還要讀孔子,讀完以后能理解的又有多少?孔子的思想很深刻,但是要讓孔子的聲音真正傳給西方人,那有難度。也許通過文學藝術的方法更能夠讓西方人掌握,也更能夠深入到中國老百姓的心靈中。
文學藝術最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它都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情感。特別是悲劇,它能夠引起人們對人生、生命的思考。我記得面對改革之難,李克強總理曾經講過這么一句話:“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是我們也要感嘆,在今天這個時代,真的要觸動靈魂也不是很容易的。因為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麻木,他們覺得人生中有錢就很幸福了。所以,你真正觸及他的心靈也很難。但是文學藝術不同,它能以情感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打動人心,能夠激發(fā)人們對人生的思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