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刑模式——“治亂世,刑不得不重”
所謂“峻刑”,即嚴刑。唐宋以前治理國家講究“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即所謂“輕刑”思想,屬于“仁術(shù)”。宋元以后,執(zhí)政者奉行“為政以德、正己修身”,但不輕刑律,晉人葛洪“非峻刑不能止”的觀點為執(zhí)政者認同。“峻刑模式”又被稱為“重典之治”,代表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峻刑模式的最積極實踐者,他在明綱常的同時,重法度,嚴吏治。他聲稱,“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后人簡稱“亂世用重典”。
一直以來,朱元璋都“以重典為整頓之術(shù)”,實施“猛烈之治”。雖然《大明律》條款已相當成熟、完備,但朱元璋覺得仍不夠“嚇人”,又編定了《大誥》,實行“法外用刑”予以“嚴打”。如政府部門隨便增加編制人手等“有司濫設(shè)吏卒”行為,依律僅打100大板,但朱元璋要求“族誅”,不僅部門領(lǐng)導倒霉,當事“臨時工”也要處死。至于“吃空餉”等,在明朝一旦敗露,當事人必死無疑。朱元璋最恨貪官,對貪官大多是“剝皮實草”。只要貪污60兩以上者,先要“梟首”,示眾后再剝皮,皮內(nèi)充填干草,懸掛在衙門兩旁,以警告官吏。類似這樣的施峻刑嚴懲事例,不絕于明史。
朱元璋的峻刑治國模式,史稱“洪武之治”。雖然未完全達到目的,但效果明顯,明朝官場“干凈了一百年”。《明史·循吏傳》記載,峻刑“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