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如何治理好國家,執(zhí)政者曾進行過一系列嘗試、探索和實踐,其中有四大代表性模式:西漢孝文帝的節(jié)儉模式、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模式、宋仁宗的新政模式、明太祖的峻刑模式。這些模式至今仍有廣泛的影響。
節(jié)儉模式——“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
“節(jié)儉模式”,是古代管理國家的基本手段,代表人物是漢文帝劉恒。中國人素有“勤儉持家”的好傳統(tǒng),管理國家也不例外。《管子·八觀》中專門論述了奢侈浪費與國家管理的關(guān)系,認為“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
劉恒在位期間,禁擾民、禁送禮、禁浪費,甚至連顯示皇權(quán)威嚴的諸侯、屬國獻供禮等都廢止了。即位初,有人獻千里馬,劉恒就此下了“紅頭文件”,詔告天下“朕不受獻也”,“令四方毋求來獻”。
不建樓堂館所。劉恒在位23年竟無一項大型建筑,連小建筑也不搞,只要是勞民傷財?shù)?,一律不批。?jù)《漢書·文帝紀》記載,劉恒曾想造個露臺,召來工匠預(yù)算,要花費“百金”。這筆開支對皇家來說,連毛毛雨都不算,但劉恒覺得不妥,放棄了造臺計劃,稱“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
漢代流行厚葬之風,國家三分之一的收入拿來造帝王陵墓。劉恒移風異俗,奉行“薄葬”。甚至連自己平時的穿著也不講究,都是粗布衣,普通鞋,即《漢書·東方朔傳》“身衣弋綈,足履革舄”。后宮嬪妃也都不穿高檔時裝,“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普普通通。
劉恒開創(chuàng)了封建帝王著“親民裝”的先河,漢代學(xué)者劉向曾評價劉恒是“節(jié)儉約身,以率先天下”。其“節(jié)儉治國”思想,體現(xiàn)出了封建時代“以孝治國天下”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劉恒死后蓋棺定論的謚號中,用了評價等級最高的一字“孝”,稱為“孝文皇帝”。
劉恒的治國模式收到了出奇的效果,《漢書》稱當時是“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shù)百,幾致刑措”。隨后的景帝劉啟,繼承了劉恒的治國思想,合稱“文景之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