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智庫的知識生產過程中,除了要形成智庫專家與社會公眾相融互動的行動網絡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和集中民智,還要注重與政府決策的良性互動,使政策制定在多元理性的交互作用下更加趨向科學與合理。后者甚至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新型智庫知識生產與政府決策的結構關系是共生性的。新型智庫與政治權力之間形成一種強互動的契約關系,任何一方都需要另一方的力量來獲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求助于智庫專家,是現(xiàn)代社會“政治技術化”的要求。新型智庫則利用其獨有的議題設置、財力和人員匹配,從其知識生產對政府的效用中獲得合法性。另一方面,新型智庫知識生產與政府決策的行動邏輯是互動合作的。就新型智庫的知識生產而言,只有通過與政府決策的互動,才能反思知識本身,才能檢驗知識的適用性。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只有通過與新型智庫的互動,才能減少或克服有限理性,在致力于“共同善”的程序驅動下對最佳政策方案進行不懈追求。而且,這種互動不是由一方向另一方的傳達通報,也不是單方面的說服教育,而是建立在準確的信息、理性的磋商和大范圍的可供選擇的方案之上的。這樣的互動是“經過提煉”的,“經過提煉”的政策方案是明智的,因為它掌握了不同方案支持者認為真正相關的各種互相競爭的觀點和事實,亦增進了智庫專家對政策抉擇的理解、認同和支持。
總之,通過社會建構主義視角的引入,新型智庫需要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在公眾、智庫專家、政府三者之間的互動中尋求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新型智庫不是封閉組織系統(tǒng)中智庫專家的自我呈現(xiàn)描述、內部建構和行動,而是與公眾、政府共同的實踐行動。通過不同行動者的對話、協(xié)商與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的有效聚合、共享,而且在政府、智庫專家與公眾之間形成一種決策權的分配結構和權力行使的制約機制,最終建構的政策、決策或意見是政府決策者與社會主體的同一過程所生成的客觀化結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