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或道德楷模的歷史資料,與詩文等文藝作品相較,真實性是其生命之所在。而那些抓住網(wǎng)上得來的只言片語,罔顧革命先烈或道德楷模歷史資料的整體意指,以實證或貌似實證的眼光肆意拆解,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文字蹂躪革命先烈或道德楷模,娛樂、消費甚至消解革命理想和崇高價值,無疑是以意捉志或心懷不軌后的病態(tài)折射。出現(xiàn)這種狀況,重要的原因正是沒有擺對己意的位置,肆意讓己意拓邊擴界,而全然不顧作者之意或作品之意。同樣,缺乏知人論世的歷史維度,種種“奇葩”說辭便會“前赴后繼”粉墨登場,如對抗美援朝涌現(xiàn)出的“堵槍眼的黃繼光”“烈火燒身的邱少云”英雄行為的理解,便有“人體承受機槍槍口的沖擊力而不倒,違背人體物理規(guī)律”“燃燒彈下,神經(jīng)元的反應難以控制”云云。持有此種生理解釋的心懷叵測者,不顧抗美援朝的歷史語境,不解民族危亡時仁人志士的鋼鐵意志,而是以己不可為之心度別人可為之腹,故而才有輕佻的解讀,甚至褻瀆的解構。
對革命先烈或道德楷模歷史資料的解讀,要嚴肅慎重合理,而不能信口開河;對革命先烈或道德楷模歷史資料的審視,方式方法要得當,而不是拿著放大鏡吹毛求疵。否則,就會墮入憑己意而肆意拆解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懷有融通意識——“以意逆志”中的視界融合與“知人論世”中的歷史在場,不是簡單的弘揚“祖宗之法”,而是讓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之光照進現(xiàn)實。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