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面有一個故事叫做“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這個人史書上是這么記載的,說這個人“人氣過剩,好論軍紀”,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參謀人才,當年諸葛亮南征孟獲就是采納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16字方針,所以才有七擒孟獲。但是這個人就是一個軍事參謀,沒有實際的帶兵打仗經(jīng)驗。當年劉備在彌留之際曾經(jīng)跟諸葛亮講,說你一定要注意馬謖這個人,他給你當個參謀就行了,不要委予大任,可是后來劉備死了之后在“一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放著魏延那匹老將沒用,而用了馬謖,結(jié)果馬謖也是街亭大敗,這才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這里面諸葛亮就犯了這個錯誤,沒有根據(jù)馬謖的特長給他安排工作,沒有用他的長處,如果你繼續(xù)讓他當個參謀,恐怕就沒有揮淚斬馬謖這個事情發(fā)生了。無獨有偶,曾國藩也曾經(jīng)犯過類似的錯誤,表現(xiàn)在對這個人的使用,這個人叫做李元度。你可以給他相相面,這個人長得非常清秀,一副知識分子的模樣,確實是個書生,讀書人,文章寫得好,對聯(lián)也對得好,書法也不錯,他曾經(jīng)寫了一本書拿給曾國藩看,曾國藩說你這書寫得太好了。李元度是中國清代一個著名的文人,但是這個人也是從曾國藩一出來帶兵就跟著曾國藩,可以說是曾國藩的鐵桿粉絲,無論曾國藩是順利的時候還是困難的時候,死心塌地跟著曾國藩,但是后來曾國藩發(fā)現(xiàn)手下很多人都有官可做了,有官位了,唯獨李元度還是沒有職位,所以他就想制造點機會提拔一下李元度,于是讓李元度,讓這個書生去守徽州城,他知道李元度不擅打仗,所以一再叮囑他,你老老實實守城,千萬不要出城打仗,守著就可以了。李元度答應(yīng)的挺好,行,聽你的。等到曾國藩走了之后就不是他了,他天天讓士兵去太平軍的城下叫陣,人家不搭理他,他還把自己的城門都打開了,把軍隊都放出去了,給我去找太平軍決一死戰(zhàn),后來曾國藩考慮到他不善打仗,又給他加派了2000援軍幫助他守城,可是李元度讓這2000援軍片刻不得休息,去找太平軍打仗去。可想而知,徽州城沒守幾天,就讓太平軍給攻破了。
曾國藩不得以只得請求皇上制裁李元度,后來曾國藩很后悔,他說我這一生所負之人甚下,我對不起的人特別少,唯獨這次很后悔。如果我能夠按照他的特長給他安排工作,就沒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一是毀了李元度,再一個也毀了我的事業(yè),使我湘軍損失慘重,所以我一定要根據(jù)他的特長給他安排工作。
經(jīng)過這個事之后,再后來曾國藩在用人的時候充分做到了因材器使,用其所長。曾國藩有一個小人才庫,人數(shù)大概幾百人,他把這些人分成了八大類,有謀略人才、作戰(zhàn)人才、軍需人才、文書人才、吏治人才、文教人才、制造人才和外交人才,我需要哪方面的人我就到我的人才庫里面找去,當然我這是一部分,但是您會發(fā)現(xiàn)他這個人才庫里面這些人,基本上在中國近代都是享有盛譽的,一方面與這些人個人能力有關(guān),另外一方面我想也與曾國藩的因材適用,用其所長有關(guān)。
剛才我說了,一個人才身上既有長處又有短處,用好了可能你就會成就一個人才,那關(guān)于人才身上的長短之處我們到底該怎么處理?我覺得其實很簡單,第一個叫做看人先看長處后看短處,先看長處天下盡是人才,先看短處天下無人才。再一個就是用人之長避人之短,盡量發(fā)揮他的長處規(guī)避他的短處,對他的短處可能帶來的危害,作為領(lǐng)導要想辦法彌補或者說在搭班子的時候最好配一個候補型的,這個叫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再一個曾國藩用人非常忌諱一點,叫“忌任人唯親”,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曾國藩親朋好友很多,來投奔他的親朋好友就更多,他曾經(jīng)專門給自己的弟弟寫信,叫做才能低劣的人,即使是至親密友,也不宜久留,怕的是賢者不愿意與其共事。有這么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叫做江慶才,這個是曾國藩舅舅的兒子,當年曾國藩進京考試,要走好幾個月的路,而且在京城還要停留那么長時間,所以需要一大筆盤纏,家里湊錢沒有湊足,他舅舅就把家里一個重要生產(chǎn)工具——牛給賣了,然后給曾國藩湊足了盤纏讓他進京去考試,所以曾國藩在做了官之后每年給自己的舅舅寄來點錢,幫助他舅舅過日子。
后來,他舅舅死了,就剩下一個獨子江慶才,江慶才就來投奔自己的表兄,曾國藩自然是十分想提攜他,但是他發(fā)現(xiàn)交給江慶才辦的幾件事情都給辦砸了,而且江慶才還總是以自己是總督的表弟自稱,對別人頤指氣使。看到這種情況曾國藩就決定,不能用你,給了他點錢,幾十兩銀子打發(fā)他回鄉(xiāng)了,你一個臭雞蛋在這毀了我一鍋湯,我不能用你,雖然你爹對我有恩,但是你沒有本領(lǐng)所以我不能用你。
還有一個是曾國藩的老鄉(xiāng),這個人姓戚,這個家伙有一年家里收成不好也是外出來找工作,來投靠曾國藩這,投靠曾國藩門下,曾國藩就跟他聊天,他發(fā)現(xiàn)這個老鄉(xiāng)雖然是農(nóng)民出身家里種地的,但是說話很有條理性,你可以看看曾國藩的識人口訣最后一句是這樣說的,“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把那么復雜的事情說得很有條理,這個人可能是有一些本事的,于是曾國藩也是把他留在了軍中成了自己的幕僚。但是有一次曾國藩在吃飯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他這個老鄉(xiāng)吃飯很仔細,飯碗里面有一個帶殼的小米粒他竟然發(fā)現(xiàn)了,把這個小米粒挑出來了,曾國藩吃過飯之后拿出20兩銀子,打發(fā)這個老鄉(xiāng)回家。這個老鄉(xiāng)不明白什么意思,說我也沒有犯錯誤怎么打發(fā)我走呢,曾國藩就講了,你到我這才來幾天,你平時在家里可能都吃不上白米飯,碰到別的農(nóng)民一吃白米飯肯定都吃了,但是你呢,連一個帶殼的小米粒都能給挑出來,我害怕將來你在我這待久了會見異思遷,所以我不能留你。那這個姓戚的一想回家真的是沒有什么可干,他一再哀求,把我留下吧,干什么都行,最后曾國藩還真是把他留下了,但是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曾國藩讓他去干什么,您猜猜讓他去干什么?曾國藩讓他去種地,你不是農(nóng)民出身嗎?我軍營外面有一塊菜園子,你就幫我種菜吧,那從這件事情之后每天這個姓戚的帶著兩個老農(nóng)民一塊種菜,把菜種得非常好,曾國藩觀察了很長時間發(fā)現(xiàn)他能長年如此,最后才決定重新起用他,這是曾國藩的用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