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明末的人禍和天災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張文木:明末的人禍和天災

——從張居正改革談起

歷史是人的自覺奮斗的歷史與自然演化的歷史的統(tǒng)一,人類歷史事件離我們越是久遠,它就越接近自然。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既有人禍的內因,也有天災的外因。張居正的政治浪漫主義改革造成的后果可視為前者,而驟然大幅降溫的氣象條件,可視為后者。從主觀和客觀、內因和外因、歷史和現(xiàn)實幾個方面的綜合比較分析明亡原因,才較為科學。

一、張居正改革的教訓及其歷史比較

中國天氣暖冷對其北方部落產生的生存空間的壓力是巨大的。學界對氣候變化對北方游牧部落的生存條件的影響已有規(guī)律性的總結,學者程洪認為:

歷史上北方農牧交錯帶是農業(yè)文化與牧業(yè)文化多次交替的地區(qū),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研究表明,如平均溫度降低1℃,中國各地氣候相當于向南推移了200~300km;如降水減少100mm,中國北方農區(qū)將向東南退縮100km,在山西和河北則為500km。1

這就是說,“氣候變暖變濕,意味著中國農區(qū)向北擴張,宜農土地增加;反之,使一些地區(qū)變得不宜農作物的生長,農區(qū)向南退縮,宜農土地減少。”2氣溫變化與糧食產量的變化也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學者張家誠研究認為: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年平均溫度變化1℃或降水量變化100mm,中國糧食畝產將分別有10%的變化。3

天氣決定收成,收成好壞決定國柞的長短,這是中國中世紀國運興衰的基本線索。因此馬克思說:

我們在亞洲各國經??梢钥吹剑r業(yè)在某一個政府統(tǒng)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個政府統(tǒng)治下又復興起來。收成的好壞在那里決定于政府的好壞,正象在歐洲決定于天氣的好壞一樣。4

“15世紀開始,中國氣候逐漸轉寒,東部海平面又復沉降。”5寒凍、雪凍天氣大規(guī)模、大面積且長時段地鋪天蓋地襲來。對日益轉冷的天氣最為敏感是北方的蒙古瓦剌部落,為了尋求新的生存空間,他們不斷大舉南下掠擾明境,1449年明朝軍民在土木堡對其進行了最激烈的抵抗且取得勝利,史稱“土木之變”。

此后,蒙古瓦剌部衰落,相互混戰(zhàn)的蒙古諸部中,以韃靼的哈喇嗔部勃來和翁牛特部毛里孩最強,毛里孩擁立脫脫不花的兒子馬古可兒吉思為可汗。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年間,達延汗6逐漸強盛,一度統(tǒng)一全蒙古。1543年(嘉慶二十二年),達延汗死,蒙古又分裂為四十幾個獨立的領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強。1548年(嘉慶二十七年)春,俺答乘黃河結冰進入河套。1550年又大舉進攻明朝。六月,圍攻大同。八月俺答下通州,直逼北京,大肆劫掠后退去。

除了外患還有內憂。規(guī)模較大的有1511年至1512年間的楊虎、劉六起義,聚眾至數十萬。他們轉戰(zhàn)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區(qū),1512年(正德七年)擊敗京兵,轉戰(zhàn)安徽、湖廣。年底,起義失敗。總體而言,16世紀初的內亂還是可控的。

為了防備蒙古地方統(tǒng)治者的襲擾,明北還加長了北御韃靼的長城。明政府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一線先后設置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在偏關)、固原九個要鎮(zhèn),稱為“九邊”,派駐重兵。又沿各鎮(zhèn)修繕長城。成化時(1465~1487年)明政府修筑東起清水營(陜西府谷西北)、西至花馬池(寧夏鹽池西)長達一千七百多里,嘉慶(1522~1566年)及以后,繼續(xù)在宣大、薊東一帶修筑偏東一段長城,以固邊境。7“從此北方的邊防更加鞏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韃靼沒有發(fā)生過大戰(zhàn)爭。”8(參見圖2)

北境及內地的短暫穩(wěn)定與16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變化有關。“1500年后,中國氣候進入了一個相對暖濕階段,長城以內的北邊農墾再度興成起來。”9慶隆年間(1567~1572年),中國東部氣溫略有上揚,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濕潤指數大幅上升,從相對干燥轉入相對濕潤區(qū)間。(參見圖1)其間北方屯田也大規(guī)模增加。從永樂后的原額屯田至萬歷初年(1573年)新屯田,北直隸各衛(wèi)所新增3361420畝。陜西都司并行都司新增屯田12594732畝,遼東都司新增屯田1667266畝。10

責任編輯:蔡暢校對:楊雪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