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全民守法要求實現(xiàn)從強制守法到自覺守法
人們服從法律的動機是多元的。英國學者哈特把守法的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維護法律規(guī)則,并以法律規(guī)則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導。這是一種非常穩(wěn)定的守法心態(tài),持有這種動機的人守法的心態(tài)很堅決,即使面臨困難或誘惑,意志堅強的人也會戰(zhàn)而勝之,甚至不惜做出犧牲。一種是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如果不遵守法律規(guī)則可能會受到懲罰,因而被迫服從法律。這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守法心態(tài),對于持這種守法動機的人而言,如果眼前能獲得的非法利益遠大于以后可能遭受的懲罰,或者他認為以后遭受懲罰的可能性很小時,他就會鋌而走險去違反法律??梢哉f,通過嚴格執(zhí)法,通過制裁促進守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如我國采取專項酒駕治理活動,加大對酒駕的處罰力度并加緊執(zhí)行,遵守情況顯著改進。但實踐證明,基于威懾而保證人們守法,影響有限。
目前,我國公民守法狀況有的基于對法治的信仰,對法治精神和法律價值的追求,對守法的理性認同和高度自覺守法狀態(tài);有的是基于對法律的尊敬,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任,對法律責任和法律后果的確信而積極守法狀態(tài),他們除了不違法外,還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違法者作斗爭,維護法律的權威;有的是基于對法治的畏懼,對法律強制性懲罰的害怕而消極守法狀態(tài)。不敢違法是全民守法的初級形態(tài),也是較普遍的守法心態(tài)。在很多人的心里,法律只是一種懲罰的手段,不是自己應當奉行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在漢語中,甚至有“法不責眾”這樣的詞,它通常理解為如果很多人違法,國家即使想懲罰,也會因違法人數(shù)眾多而無能為力。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是一個封建專制制度存在兩千多年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調整人們行為主要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國家權力特別是行政權力。因此社會缺乏法治傳統(tǒng),缺乏對法律必要的尊重,致使一些人法治意識比較淡漠,沒有把依法辦事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維護個人權益的基本習慣,遇事不靠法律靠關系;還有一些人“官本位”思想嚴重,致使出現(xiàn)以言代法、違法亂紀、徇私枉法的現(xiàn)象。可見法律還沒有成為人們的信仰,守法遠遠沒有內(nèi)化為人的一種精神。要想全民守法成為自覺行動需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體人民知法信法,讓全民守法成為思想自覺。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以法治保護人民權益,讓全民守法獲得內(nèi)在動力。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實實現(xiàn)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讓全民守法成為行動自覺。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讓全民守法成為社會常態(tài)。
(作者為武警廣州指揮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