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嗜好。領導者的情趣愛好,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社會行為,有時候甚至關系著國計民生,所以,領導者應慎重對待自己的嗜好。“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切勿大意。尤其不能降低格調(diào),沉溺于聲色犬馬。須知“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所以“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領導者應看重自己的責任、身價、健康,防止滋長奢靡之習。賴昌星有句口頭禪:“不怕領導講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現(xiàn)在,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拉攏腐蝕他人,最普遍的手法就是,以愛好為突破口,不動聲色地一點點進逼,或誘之以財物,或誘之以女色,直至逼其就范。如果我們的領導者不加以警惕,不能對自己的愛好保持克制,就勢必經(jīng)不住誘惑而身陷泥潭,翻身落馬。“玉石貪官”就是很好的注解。中央紀委查實了安徽原副省長倪發(fā)科的受賄問題,其受賄總額近八成是玉石。倪發(fā)科說“收藏玉石是雅好,收受玉石非受賄”,這純粹是自欺欺人的鬼話,完全玷污了玉之雅潔。所以,他的落馬,不能不讓人發(fā)出“德不配位,玉石亦害人”的感嘆。
慎言行。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大學》篇云:“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意謂國君說一句錯話就可以使事業(yè)失敗,謹慎處事就可以使國家安定,說明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記》中說:“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大政,數(shù)以萬計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個人的手里,說話辦事,不謹慎行嗎?北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事篇》中收錄其師程頤語:“天下之事,茍善處之,雖悔,可以成功;不善處之,雖利,反以為害。”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云:“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明代張居正《贈畢石菴先生宰朝邑敘》云:“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上述各論,講的都是慎言慎行。
權力是神圣的,同時又具有兩重性,弄不好還會出現(xiàn)異化。權力的特殊性,要求領導者應謹言慎行。毛澤東曾贊賞諸葛亮一生謹慎,把“惟謹慎”與“成大事”聯(lián)系在一起,值得我們深思。鄧小平也說過:“共產(chǎn)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人民,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國外有一氣象研究所敦促員工盡力完善工作的口號是:“當我們做對了時,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做錯了時,沒有人會忘記。”這都是出于對權力的高度負責和內(nèi)心敬畏而提出的自律要求,讓我們以此與廣大領導者共勉。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