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根據(jù)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司法實踐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對原《行政訴訟法》作了相當全面的修改,大大推進了對公民權利保護的力度,解決了許多行政訴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本文拮取了《行政訴訟法》修改后的多個亮點(當然遠不止這些)加以歸納論述。應該說,這次修改是成功的,將對我國今后的行政訴訟實踐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
1989年4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行政訴訟法》,標志著中國行政法治進入了發(fā)展的新時期。以《行政訴訟法》為起點,我國法治政府建設邁上了快車道。以《行政訴訟法》為起點,二十多年來,我國的行政法律體系除尚有幾部法律亟待研究制定外,已大體完善。以《行政訴訟法》為起點,行政法學術研究、學科教育,以及行政法人才的培養(yǎng)也蓬勃興起??梢哉f,《行政訴訟法》是我國行政法治發(fā)展的第一塊里程碑。
應該說,對《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法學界和實務部門都一直在進行研討,許多問題都已形成共識,此次修改,大體上已反映了實際需要,達到了預期目標。其中有幾點還值得一提: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訴權和受案范圍
關于《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行政訴訟是為了保護公民的權利不受行政機關的侵害。有權利必須有救濟,這是基本的法律規(guī)律。在保護公民權利的同時,也就要對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使權力進行監(jiān)督,二者是一件事的兩面,不可分割。但是,行政訴訟保護公民權利的特點是:公民認為行政機關侵害其權利,但行政機關并不認為侵害,由此產生行政爭議,公民不服,遂向司法機關起訴,由法院對爭議作出裁判。通過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權利,監(jiān)督行政機關,這是對行政訴訟的功能定位。也正因為行政訴訟是通過解決爭議進行的,因而它也有了調解的可能。本次修改,加上了“解決行政爭議”的立法目的,使表達更為準確。
關于《行政訴訟法的》訴權。原《行政訴訟法》將被告定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訴訟標的為具體行政行為。這是建立在行政機關對社會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上提出的。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法治環(huán)境的變化,行政管理開始向公共行政和公共治理轉化,行政主體也由單一行政機關,向多元主體轉變。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行政方式由管理轉向治理。由此,一些行使公共行政職能的組織,也有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新《行政訴訟法》第2條增加了第2款:“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這樣,使治理通過穩(wěn)妥的步伐向前邁進。這是這一款規(guī)定中所含的原規(guī)定中所未有的重要內容。
關于《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原《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方面采用列舉的辦法,這是歷史條件的結果。但是,用肯定與否定兩種列舉實際上無法窮盡可以或不能受理的范圍,使得受理問題就成為《行政訴訟法》實施后引發(fā)爭議最多的問題之一。故而本次修改,學術界大多希望改為概括肯定、列舉否定的規(guī)定形式,但最后考慮到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轉型和過渡時期,還做不到全面概括,因此仍用列舉的辦法,但在受案范圍上力爭擴大,由8項擴充為12項,將一些具體的社會保障權、知情權等都納入了受案范圍,其中特別是第8項“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和第11項“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xié)議的、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等協(xié)議的”,是當前最為迫切需要法院受理并作出裁決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