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近年來,在諸多訊刑逼供案件的曝光和公眾的強烈關注下,為遏制和減少刑訊逼供行為,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然而依然沒有起到禁絕的作用。在實際的審訊過程中,由于凍、餓、曬或者毆打這樣的行為比較容易留下痕跡,審訊人員就會采取疲勞審訊的方式,讓嫌疑人在身心上備受煎熬。究其原因,就在于由于缺乏相應的排除指引和操作標準,各級法院在采用證據(jù)時,無法有效進行非法性排除。比如什么樣的證據(jù)屬于刑訊逼供所得,刑訊逼供的范疇是什么,疲勞審訊屬不屬于訊刑逼供,多長時間算疲勞審訊,在解釋文件中應當給予詳細的解釋,才能發(fā)揮制度化的效力。
禁止疲勞審訊,排除非法證據(jù),或將在短時期內給辦案人員帶來不適應感,增加司法成本,影響破案率。但應該看到的是,維護程序正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今年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再次對非法證據(jù)排除作出重要論述。這就說明了,維護程序正義,就不僅僅是個人對司法公正的要求,更是建設公平、和諧、法治中國的必然之路。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