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法則人無矩,法不公則國不穩(wěn)。”司法是司法機關依法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承擔著權利救濟、定分止爭、制約公權的社會功能,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生命、財產、健康和安全等各項權益保障,都與司法制度密切相關,司法被稱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但近些年來,司法不公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引發(fā)了人們的持續(xù)關注。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 司法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司法制度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政治制度。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司法制度,歸根結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決定的。評價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關鍵看是否符合國情、能否解決本國實際問題。
我國司法制度總體上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fā)展要求的。同時要看到,在司法活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時有發(fā)生,“信訪不信法”、司法公信力不足等,老百姓對司法不公、司法腐敗意見很大。出現(xiàn)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不合理是一個重要原因。
司法人財物受制于地方。目前,我國司法人員和經費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擔的體制,地方法院、檢察院的“官帽子”、“錢袋子”捏在地方手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一些地方領導借此“打招呼”、“遞條子”,導致司法活動容易受到干擾,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難以保障。
司法行政化問題突出。司法活動講究親歷性,是審與判的統(tǒng)一。在現(xiàn)行體制下,法官審理的一些案件,審判結果要經過庭長、院長層層審批后作出,甚至存在“不管誰審案,官大的說了算”的現(xiàn)象,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情況,直接影響司法公信力。同時,將司法人員等同于一般公務員管理,缺乏符合職業(yè)特點的管理制度和成長通道,待遇與行政級別掛鉤,很多法官、檢察官骨干為了提高待遇,離開一線辦案崗位,去競爭綜合管理崗位,影響了辦案質量的提高。
司法不公開不透明。在目前司法活動中,不愿公開、不敢公開、不會公開以及選擇性公開的問題比較突出,案卷關鍵信息查不到、庭審旁聽“一證難求”、裁判文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輿論炒作面前“失語”等問題時有發(fā)生。這種不透明的運作機制,為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間。
這些問題不僅損害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權威,而且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近年來,我們已經在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上邁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問題,還要靠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對若干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了政策導向。
微評
司法是老百姓講理的最后一條路,此路不通就等于斷了后路,甚至會走向違法的不歸路。
司法不公,再好的法律也沒有威懾力,甚至淪為可以隨意涂擦的“文字游戲”。
司法如果被權力干擾,會讓公平正義很受傷。
司法可以神圣,但不能神秘,司法越神秘,公平越難尋。
曬政策
司法體制先行試點的4項改革和試點地方及政策導向
◆4項改革: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yè)保障、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
◆試點地方:在東、中、西部選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個省市先行試點。
◆對7個方面提出政策導向:1.對法官、檢察官實行有別于普通公務員的管理制度;2.建立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把高素質人才充實到辦案一線;3.完善法官、檢察官選任條件和程序,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尊重司法規(guī)律,確保隊伍政治素質和專業(yè)能力;4.完善辦案責任制,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強化監(jiān)督制約機制;5.健全與法官、檢察官司法責任相適應的職業(yè)保障制度;6.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7.完善人民警察警官、警員、警務技術人員分類管理制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