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共識和實用
與其他地區(qū)的工會組織不同,北歐國家的工會常常站在雇主的角度思考問題。瑞典工會聯盟主席卡爾-佩特·索瓦德森說,“共識”和“實用主義”一直是北歐國家的重要特點,這里看不到美國式的政治僵局,意識形態(tài)沖突并不嚴重。
他常常覺得很難向外人解釋,他領導的工會其實代表了創(chuàng)新、全球化,甚至“機器人”,因為他明白,瑞典無法與中國或印度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唯有新技術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才是他們的優(yōu)勢。
(圖片說明:6月23日晚,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著名旅游景點新港,游客觀看慶祝仲夏節(jié)的篝火晚會。)
上世紀90年代,周期性經濟危機引發(fā)財政赤字、房地產泡沫、高失業(yè)率和貨幣貶值,給北歐的實用主義帶來重大考驗。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外來移民的涌入,人們重新審視福利文化。一些觀察家擔心,北歐的傳統(tǒng)模式可能因此發(fā)生轉向。
最終,北歐國家通過各階層對話達成共識,創(chuàng)立了新的宏觀經濟模式。以瑞典為例,它賦予中央銀行獨立地位,設立嚴格的預算目標,普遍降低救濟金水平。從1980年至今,稅率下調了10個百分點;公共支出從1993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7%,下降到今天的49%。
實現自身調整后的瑞典,2003到2012年間,年平均經濟增長水平達到2.6%,是歐洲“經濟發(fā)動機”德國的兩倍。北歐其他國家發(fā)展相對平緩,但也遠超歐洲大多數國家。
丹麥歷史學家波·萊德加德說,北歐經濟轉型的成功正是其實用主義傳統(tǒng)的成功,“民主建設的起點是對話文化”。(完)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