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群眾路線:毛澤東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石仲泉:群眾路線:毛澤東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

內容摘要:群眾路線的概念雖不是毛澤東首先提出的,但賦予群眾路線以豐富內涵并提升為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卻是他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這是毛澤東和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夠取得勝利和成就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也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群眾路線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

關 鍵 詞:毛澤東;群眾路線;活的靈魂;偉大創(chuàng)造

作者簡介:石仲泉(1938-),男,湖北紅安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毛澤東是政治領袖,也是理論巨匠。他的馬克思主義雖然主要是在“馬背”上學的,但他有極高悟性,能從實際出發(f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許多富有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

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和殘暴,而革命力量卻比較弱小。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更需要扎根于群眾之中,緊緊地依靠群眾,團結群眾,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在漫長的歲月里,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中國共產黨不僅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而且在黨的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就是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概念雖然不是毛澤東首先提出的,但賦予群眾路線以豐富的內涵,并提升為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卻是他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這是毛澤東和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

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夠取得勝利和成就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也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群眾路線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和黨的群眾路線概念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群眾是歷史的主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把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原理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事業(yè),從而指出,工人階級的先進政黨,無論是從事奪取政權的革命活動,還是在取得政權后進行建設,都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群眾團結在自己的周圍,領導群眾去奪取勝利。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伊始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它明確地指出,黨的任務是為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斗,進行革命活動要聯(lián)系群眾,發(fā)動群眾,開展群眾運動。1922年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我們的活動必須是不離開群眾的”,“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人民群眾里面去”,“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1]P27-281925年10月中央擴大執(zhí)委會的決議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2]P401928年6月至7月召開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案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1]P311“黨與群眾脫離是主要危險”,“黨在群眾中組織上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城市與鄉(xiāng)村最廣大的勞動群眾于黨的周圍及黨的口號領導之下”,“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爭取廣大群眾組織廣大群眾”,“促進革命的高潮”。[1]P356但是,從目前查找到的文獻資料看,當時的中央文件或中央負責人的講話,都還沒有使用“群眾路線”這個概念。同年11月,李立三根據六大路線在同江浙地區(qū)負責人談話時曾使用了“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的表述,但這個用語不十分明確。1929年9月,在陳毅代表紅四軍到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情況后,為解決轉戰(zhàn)中的紅四軍的行動方向和內部團結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包括周恩來、李立三和陳毅在內的三人小組,由周恩來主持起草《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這個指示信由陳毅具體執(zhí)筆。他根據三人小組的意見,并以周恩來在此前起草的給紅四軍的中央“八月來信”為基礎進行起草,經周恩來修改審定后交政治局討論通過,最后由陳毅帶回紅四軍進行傳達。這就是著名的中央“九月來信”。

中央“九月來信”內容豐富,有專節(jié)論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在談到籌款工作時,指出“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而要“經過群眾路線”;[3]p36還說“對于軍需品可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3]P39沒收地主豪紳財產,也“一定要經過群眾路線”這一工作方式的運用。[3]P40這樣,“群眾路線”概念才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如果要講“群眾路線”概念的來由,這可能是目前最早使用的中央文獻。

紅四軍在傳達中央“九月來信”后,根據中央要求,恢復了毛澤東的紅四軍前委書記職務。隨后,前委決定,為貫徹中央“九月來信”精神,召開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同年12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召開了紅四軍九大。毛澤東根據中央“九月來信”精神起草的《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在糾正單純軍事觀點的方法一節(jié)中指出:“黨對軍事工作部分要有積極的注意和討論,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zhí)行。”這個表述是原件,收錄在1948年東北書店印行的《毛澤東選集》中。1951年,經過毛澤東修改審定正式出版的“毛選”中,將“路線”二字刪去了。因此,有的同志說,古田會議決議沒有“群眾路線”提法,就是這個緣故。至于毛澤東為什么要刪去“路線”二字,是認為“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zhí)行”這個表述在語法上或邏輯上不那么順,還是有別的考慮,就不清楚。我個人傾向于認為,可能是出于語法或邏輯的考慮。那時在這方面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不像現(xiàn)在不少表述采用網絡語言,或中西混用,對語法或邏輯不講究,因而一些文理不通的表述,只要約定俗成就都認可了。從思想史的考察言,毛澤東在1929年起草古田會議決議時確實用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zhí)行”的表述,這是毋庸置疑的。

就中共中央來說,“群眾路線”概念在中央“九月來信”后還在繼續(xù)使用。如1930年3月,在《中央給廣東省委紅七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強調一切工作中應盡量采取發(fā)動群眾的工作方式,同時指出,“只憑上面的命令”的“非群眾路線的工作方式”,必然會造成蘇維埃政權的危機。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