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失控
“橙色革命”的導火索主要是烏克蘭普通民眾心中多年醞釀起來的追求政治民主和更多公民自由的政治訴求,這次基輔的街頭革命卻完全不同,和“阿拉伯之春”一樣,貧窮和貪污腐敗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制造了這次革命的土壤。
橙色政權的頭兩年延續(xù)了庫奇馬時代的經濟增長,但由于內斗不斷,在應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上無所作為。2009年烏克蘭GDP下滑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15%,居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失業(yè)率不斷攀升,成為獨聯(lián)體受沖擊最為嚴重的國家。為避免金融體系崩潰,尤先科不得不以苛刻條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幅舉債,烏克蘭也從獨聯(lián)體金融信譽最高國家跌落為最低。亞努科維奇上臺后,烏克蘭的經濟仍然處在危險境地:政府預算赤字常年在8%~10%,外債占到了GDP的70%,公共債務也占到了GDP的40%;外匯儲備接近衰竭,一直被認為是獨聯(lián)體最穩(wěn)定的貨幣格里芬在大幅貶值后被迫與美元脫鉤,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已將其降到了和希臘一樣的級別;政府目前只能通過市場上的短期貸款維持運轉,俄羅斯停止購買烏克蘭政府債務后,烏克蘭財政更是陷入極度困難,部分公務員的工資已經停發(fā);經濟一直未從危機中復蘇,近些年GDP增幅基本為零,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通貨膨脹率連續(xù)幾年達到13%,失業(yè)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作為曾經的前蘇聯(lián)第二大經濟體,烏克蘭現(xiàn)在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水平不僅遠遠落后于之前排名第三的哈薩克斯坦,更與自己的東歐鄰國形成了天壤之別。這種巨大的反差通過前往歐盟打工的烏克蘭人傳導到國內,更加劇了老百姓的失望和不滿。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兩次革命和十年內斗并未傷害到烏克蘭經濟的基本面,大多數(shù)企業(yè)能夠正常運行,銀企關系也保持穩(wěn)定。因此,只要烏克蘭政治能保持基本的穩(wěn)定和效率,未來經濟脫困并非十分艱難。根據(jù)俄羅斯專家的測算,烏克蘭加入關稅同盟后,每年在能源領域就將節(jié)省80億美元,在化學工業(yè)、金融冶煉等領域的GDP將增加50億美元,GDP增幅將達到6.5%。據(jù)歐洲委員會專家的測算,烏克蘭加入歐盟后將取消超過98%的關稅,從而極大促進烏對歐的出口,僅此一項就能使烏克蘭的GDP增長5%。因此,同時扎實推進與俄歐雙方的經濟合作,用實實在在的經濟紅利沖淡政治紛爭,這應該是烏克蘭未來對外經濟一體化道路上最適宜的選擇。換句話說,讓經濟的回歸經濟。短期則仍然要靠外部援助來獲得較為充裕的流動性。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一個穩(wěn)健有力的中央政權,特別是要確保對外部援助進行有效的二次分配,而非中飽私囊。否則再多援助也只是打到了烏克蘭政府的賬戶上,而到不了老百姓的口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