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獻,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明代袁衷《庭幃雜錄》說:“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可見其在歷史上影響之深遠。
成熟的家教著作產(chǎn)生于相應的社會環(huán)境?!额伿霞矣枴樊a(chǎn)生于北朝末期,正是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不斷發(fā)展成熟的歷史現(xiàn)實,孕育造就了這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經(jīng)過長時期的歷史演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族組織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形成了不同于以前的社會歷史特點,這就是世家大族的興起。世家大族是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社會階層,他們十分注重家族和家庭的教育,因而也帶動了整個社會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和成熟。這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家庭教育注重文化傳承。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了許多文化世家,名儒世家如南朝伏暅、伏挺?!抖Y》學世家如賀邵及子賀循。文學世家如丘靈鞠、丘遲。醫(yī)學世家如姚菩提、姚僧垣、姚最祖孫三代。史學世家如王銓、王隱父子,姚察、姚思廉父子??萍际兰胰缱鏇_之、祖暅父子以及虞喜家族數(shù)代。書法世家如王羲之與其妻郗璇、其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以及凝之妻謝道韞,都工書。直至陳隋之際王羲之七世孫釋智永仍為書法名家。
其二,家庭教育注重家風培養(yǎng)。士族家族以儒學作為自己的文化支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社會影響和作用已經(jīng)波及整個社會。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忠、孝”,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jīng)以孝為首,不但士族家族如此,庶族家族也大抵如此。會稽永興人郭世道,剛一生下來母親就死去了,父親續(xù)弦,郭世道侍奉其父及繼母“孝道淳備”。十四歲時父親又亡,郭世道“居喪過禮,殆不勝喪。家貧無產(chǎn)業(yè),傭力以養(yǎng)繼母”,孝行感人。他的兒子郭原平也是孝子,“養(yǎng)親必己力”。郭原平外出做工,常自己餓著肚子,省下工錢為父母買食物。父親重病,郭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嘗鹽菜者,跨積寒暑”。當時會稽鄉(xiāng)里十分注重“望計”和“望孝”兩種身份,一般都是大族仕途的起點,相當于著作郎和秘書郎。當時負責選舉的蔡興宗推舉山陰人孔仲智的長子為“望計”,推舉郭原平的次子為“望孝”。史載“仲智會土高門,原平一邦至行,欲以相敵”(《宋書》卷91《孝義·郭世道傳》)。唐長孺指出:“儒家所提倡的倫理秩序由內(nèi)向外,由親及疏的擴展。將點放在作為一個家族成員的道德行為上,然后推及鄉(xiāng)黨。”(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儒家倫理秩序由內(nèi)向外、由親及疏地向外延伸,從個人的盡孝開始,“百善孝為先”,“求忠臣必孝子之門”,孝于親必忠于君,由忠于君再延伸為忠于國家民族、忠于事業(yè),忠于師友,忠于親人。尊老愛幼由血緣宗族擴展到社會,就是“仁者愛人”。宗族內(nèi)部兄弟關系倫理為“悌”,推及社會即“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這種延伸的過程對庶族宗族來說也是一樣的。翻閱《顏氏家訓》,忠孝二字的教誨極多:“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見危授命,不忘誠諫”;“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可以說忠孝是當時士大夫及庶族家庭最重視的家風。
其三,家風教育講究方式方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總結(jié)起來有四種:
第一種是口頭訓誡。如《謝安傳》記載:“安雖處衡門,其名猶出萬之右,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范訓子弟”。同書《謝安附謝玄傳》載:“玄字幼度。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安悅。”
謝安之所以滿意謝玄的回答,是因為他道出了自己望棟梁之材出于謝門的心情?!妒勒f新語·言語篇》載:“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同書《文學篇》又載:“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遏,即謝玄小字。謝玄所說,為《詩經(jīng)·小雅·采薇》之句,此詩反映人們由于外敵侵擾,生活動蕩不安的愁苦之情。謝安所說,為《詩經(jīng)·大雅·抑》之句,表明定國安邦,訓順四方之意。當時東晉面臨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威脅,謝安通過討論《詩經(jīng)》要兒女們立下安邦定夷大志的用意是很明顯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