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巨大動力
在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形成的改革、民主、開拓進取、務實等精神,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yè)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武器。
1.十一屆三中全會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在全會上,與會同志解放思想,暢所欲言,充分恢復和發(fā)揚了黨內民主和黨的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增強了黨的團結。全會公報也指出,會議真正實現了毛澤東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全會決定,一定要把這種風氣擴大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去。另外,會議還強調要“在人民和青年中繼續(xù)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思想教育”。無疑,堅持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十一屆三中全會高揚的改革精神,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改革開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漸漸成為一種象征和一種精神,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就是認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大膽學習別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積極心態(tài);就是不拘陳見、不囿一隅的開放胸懷。這種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的創(chuàng)新精神一起構成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已成為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核心,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鼓勵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精神動力。
3.十一屆三中全會發(fā)揚的民主精神,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強的政治思想保障。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基礎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當前這個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并表示要創(chuàng)造民主的條件,要重申三不主義。會議召開期間,與會同志的發(fā)言時間、發(fā)言次數、發(fā)言范圍不受限制,真正做到了暢所欲言。會議召開過程中,黨的最高領導人當面道歉、參會人員點名批評與自我批評,各抒己見,切實體現了民主精神。列寧曾說,“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葉劍英在會上還專門就民主法制問題作了重要講話,他說,這次會議,大家暢所欲言,充分討論,開展了批評,一些犯了錯誤的同志也不同程度地做了自我批評,這是我黨興旺發(fā)達的標志。只有充分發(fā)揚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地建設社會主義。只有充分發(fā)揚民主,才能廣開才路,及時地發(fā)現我們黨的優(yōu)秀人才,才能保障廣大干部和群眾對領導實行監(jiān)督和批評的權利,從而有可能及時發(fā)現和揭露像林彪、“四人幫”一類的陰謀家、野心家、兩面派,鞏固我們的政權,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有切實的保證。鄧小平評價說,這次會議開得很好,很成功,在黨的歷史上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多年以來沒有開過這樣的會了,這一次恢復和發(fā)揚了黨的民主傳統(tǒng),開得生動活潑。我們要把這種風氣擴大到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中去。正因為堅持和發(fā)揚了民主精神,“這次會議討論和解決了許多有關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大家敞開思想,暢所欲言,敢于講心里話,講實在話。大家能夠積極地展開批評,包括對中央工作的批評,把意見擺在桌面上。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進行了自我批評。這些都是黨內生活的偉大進步,對于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將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全會公報指出,全會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上述民主精神有力地保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健康順利發(fā)展。
4.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倡的開拓進取精神,為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提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要求“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代表了當時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干的拼勁和闖勁,反映了當時廣大百姓的心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十一屆三中全會傳播的開拓進取精神,實際上是不畏艱難,堅持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精神。正因為30年來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fā)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形成的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精神,才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功實踐,才形成了能正確指導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此外,十一屆三中全會倡導的務實精神也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全會召開前后,陳云曾多次指出,“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根據現狀,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要弄清事實,這是關鍵問題。”⑥“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⑦在這次全會上,從實際出發(fā)推動經濟建設,在黨內高層達成一致,這有助于減少經濟大起大落,也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奠定了思想基礎。(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