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經(jīng)濟學人》更早前的調查,全球金融危機令跨國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更為依賴中國市場,以期帶來更多營收。但目前中國對于大多跨國公司而言,仍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這份報告基于對328名非中國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調查,以及對大型外國跨國公司高管、商業(yè)學者和市場分析師的深入訪談而完成,這次調查中,只有8%受訪者認為中國已是他們最大的市場。
如果能客觀地看待中國市場對于跨國公司的重要性,至少不會在一遇到中外價格差異的時候,就甩出“價格歧視”、“守土有則”的殺手锏,應該考慮下別人這么做的必要性。
隨著更多中國人有機會出國旅行或上網(wǎng)代購,大家自然會發(fā)現(xiàn),從嬰兒配方奶粉到手機再到汽車,他們購買各種商品的價格可能都要比國內便宜。這背后有稅收差異的原因、有市場差異的原因,唯獨很少有“奸商”的原因。我們還是少一點憤怒為好。
【啟示與思考】
媒體愛幫企業(yè)來算成本賬,但一般是來證明企業(yè)效益好,值得表彰宣傳的典型才去算。幫星巴克算成本賬,目的是說明它成本低,進而論證它運營存在暴利。一方面媒體不見得專業(yè)權威,成本有方方面面,企業(yè)沒有義務向媒體透露;另一方面即便確實存在所謂暴利,只要它合法守法不偷稅漏稅,又有什么問題?
通過來材料成本低的數(shù)據(jù),從而得出行業(yè)存在暴利的結論,這是一種常見的錯誤計算方法。但這樣的說法經(jīng)不起推敲,它忽略了的商品的其他成本,比如門店的房租、人力資本等。且不說這種錯誤違背了經(jīng)營者的實際情況和經(jīng)濟學原理,僅從常識,便可見其荒誕。
公眾及媒體還愛下結論,指責消費習慣畸形,認為星巴克在國外跟豆?jié){奶茶沒區(qū)別,不過是最普通的飲品,相當于餐飲中的麥當勞,在國內卻被捧成了高價消費品,甚至是標榜小資的必備飲品。先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但無疑星巴克在國內的流行受寵,是因為它瞄準并契合了相應的消費需求。指責消費習慣迷信品牌,問題并不在品牌。
另外,國內國外價格不一也不是問題。即便按照媒體的計算,認同國內國外成本價相差無幾,星巴克選擇在國內賣價更高,這也完全是它的銷售策略和定價自由。如果賣高的價格與低的價格收益相差不多,又何必勞神費思多賣一些然后賺同樣多的錢。國外的中餐廳價格要比國內高,也不能說明國外消費者就是被宰了,他們愿意花費更多去那兒消費,自然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簡而言之,在市場經(jīng)濟中,產品的價格說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貴與賤,由“寡”與“多”決定。星巴克硬是把美國的一個平民、大眾品牌在中國打造成一種小資甚至“貴族”形象。它只是抓住了物以稀為貴的商業(yè)常識,說到底,星巴克的價格暴利還是消費市場給出的定價。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jīng)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