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矢志不渝地踐行黨的綱領
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集中到一點,就是要忠誠地踐行黨的綱領,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鄧小平說:“我們多年奮斗就是為了共產主義,我們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產主義。在我們最困難的時期,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④他還指出:“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xiàn)共產主義”。⑤這就告訴我們,踐行黨的綱領,就要正確處理最高綱領和現(xiàn)階段綱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總結建國以來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隨著對國情認識的深化,作出了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國情再認識的理論升華。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形成了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成為我們黨繼續(xù)前進的旗幟。黨的十八大報告再一次重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包括科學發(fā)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這個科學定位,體現(xiàn)了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原則,蘊含了黨的最高綱領和現(xiàn)階段綱領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內涵,為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明了正確的發(fā)展方向。黨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共產黨人必須為黨的當前任務而奮斗,但他的心中又必須高懸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他在完成當前歷史性任務的時候,又要為將來向更高階段發(fā)展準備條件,這樣一步一步地接近并最終實現(xiàn)黨的最高目標。這表明,把最終目標和當前任務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最高綱領同現(xiàn)階段綱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是我們黨,也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加以正確認識并貫穿于自己的行動之中。
因此,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現(xiàn)階段綱領的辯證統(tǒng)一,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特別是要體現(xiàn)在全面貫徹黨的基本政策上。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例,來說明在基本政策的層面上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現(xiàn)階段綱領辯證統(tǒng)一的重要性。十八大再一次重申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體現(xiàn)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既糾正了過去超越階段的錯誤,從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出發(fā),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存在和發(fā)展,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有效地防止改革開放中的逆向發(fā)展,保證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不止一次地提出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兩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就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揭示同一個命題: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都必須沿著社會主義的軌道前進。在他看來,在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證。而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這是因為,所有制問題是涉及判斷一個社會性質的標準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常識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基礎是生產關系,而占主體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的性質,人類歷史正是按照這樣的標準,區(qū)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而社會主義社會也同樣是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確定和表明它的社會性質的。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回答當時有人懷疑深圳是不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時,他明確地說深圳是社會主義,因為占主體的是公有制。之所以要堅持這樣的標準,是因為生產資料由誰占有,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不同地位和在勞動產品中所占的不同份額,擴而大之,它決定人們在整個社會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團和階級勢力。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確立,意味著社會主體部分的生產資料不再成為剝削和壓迫的工具,而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所有,這就為社會成員的平等地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提供了保證,也為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如果這種占有形式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也就是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這就不能不使社會性質發(fā)生反向的變化。
由上可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是一個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又是一個過渡性的發(fā)展階段。經過30多年改革的今天,雖然還要繼續(xù)警惕急于求成、超越階段的錯誤傾向,但主要是要防止把初級階段凝固化、固定化,而忘記了黨的最高目標。那樣的話,就有可能導致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一再警示的要防止改革的逆向發(fā)展。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蘇共亡黨之后,老一輩革命家彭真在思考新中國國史問題時講了這樣一段話: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是一個變化中的社會。所以,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以共產主義為靈魂,為總綱。綱舉目張。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是寫進黨章的。抓住這一點,社會主義建設就可以搞得好一些,放棄了這一點,就要演變。蘇聯(lián)、東歐都是如此。中國所以還能夠支撐,就在于還沒有放棄這一點。抓住了這一點,就不會“左”右搖擺,即使搖擺也不會太大。放棄了,就不知道搖擺到哪兒去了。蘇東不就是這樣嗎?這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最高綱領和現(xiàn)階段綱領相統(tǒng)一的實踐原則,是很有幫助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