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確定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毫無疑問,公民教育應承擔起責無旁貸的使命。
歷史進程的回顧。眾所周知,追溯公民概念發(fā)生的歷史源頭,當以古希臘城邦共同體的公民(Polites)發(fā)生最早。因而在西方,公民教育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尤其是伴隨著工業(yè)文明、商品社會及民族國家的興起,公民教育成為西方公民社會培育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徑。
在歷史上,中國社會長期處于主要以農業(yè)文明為基礎的社會形態(tài),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極不發(fā)達,因此,從根本上缺乏建立公民社會、實行公民教育的土壤。就社會變遷的歷史進程來看,在農業(yè)文明形態(tài)的基礎上,我們主要經歷了兩種社會組織形態(tài),其一是宗法社會,其二是“統(tǒng)制社會”。在宗法社會,社會結構是宗法等級制,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政治結構和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主義,也就是“君本”。其實質,就是在處理社會各階級、階層利益關系中,以統(tǒng)治者的自身利益為本位。這樣,在實踐上,古賢倡導的以“民本”為根據的“德治”就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民本”與”“官本”形成了不可兩立的沖突。由于“官本”是政制,是現實的、物質的,而“民本”在當時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種制度的安排,它只是一種理念。于是,在現實的物質的“官本”政制下,社會實際存在的官民關系,不是“民為貴”,而是“官貴民賤”,“屈民而伸君”。顯然,在宗法等級社會中,不可能有“公民”,只有“臣民”。
新中國的誕生,從政治上標志著廣大勞動人民翻身做主了,同時也從法律上確立了勞動人民作為公民的地位。但在經濟基礎的層面并沒有根本改變農業(yè)文明的形態(tài),這種政治制度與經濟形態(tài)的結合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統(tǒng)制社會”。其基本特征是:單一的經濟模式,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這一方面,使得傳統(tǒng)社會的同質性仍然保持高度的穩(wěn)定,并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一體化的經濟、一體化的思想和一體化的政治相偶合的統(tǒng)一機制。另一方面,這種社會的組織形式依然是未經充分分化的機械組合,個人依賴于社會組織或單位,與宗法社會的維系力量所不同的是,維系“統(tǒng)制社會”團聚力量的是以政治目標為導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
1980年代肇始的改革開放運動,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真正開始。這場以經濟改革為中心的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它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的基礎,推進著現代文明新的歷史進程。顯然,與傳統(tǒng)社會、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同,現代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商品生產,要求生產要素(生產者、生產資料和產品)最大程度地自由流動,這必然造成個人和企業(yè)的獨立化,并導致異質單位的有機組合,而維系這種組合的主要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和共同利益。不同的利益組合和某種共同的利益訴求,在客觀上就提出了建立真正意義的公民社會的問題。
公民教育的訴求。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個基本要素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當代中國社會所經歷的現代化轉型,其現實基礎與具體承載就在于市場經濟的迅速興起和民主政治的逐步發(fā)展,現代化中的社會各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歸根到底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帶來的深刻改造與創(chuàng)造。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社會存在與生存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生活的宗法人倫秩序;個體主體意識的自覺和舊有價值結構的消融,使宗法與政治緊密結合并高度統(tǒng)治社會生活的格局被迅速瓦解;公共生活逐漸從私人生活中分離出來,公民權利隨著公民身份與意識的喚醒,逐漸增強。另一方面,這種公共生活以及每個人公民權利的正確行使與保護,有賴于公民意識從而有賴于公民教育。因此,市場經濟也好、民主政治也罷,二者的健康發(fā)展都內在地需要公民教育作為支撐,這就相應地在國家和社會層面提出了客觀要求——必須將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重點,而充分的公民教育也只有在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正如魯潔教授所說“市場經濟孕育了新的人與人的關系,它為獨立人格的發(fā)展開拓出了新的空間,這也是當代道德教育所面臨的可能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為道德教育培養(yǎng)出一代具有獨立人格的公民,形成這種人格各種內在道德屬性諸如自主、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品質,提供了它的選擇的可能。”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凸顯出其巨大的社會價值。因為,中國“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作為公民的公共生活經驗,其行為也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社會公共行為,或者換句話說,現代人的生活和行為越來越具有社會公共意義。在現代社會的公共生活中,政治生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而公民教育就是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培養(yǎng)受過教育的公眾,即培養(yǎng)理性的、自由的、有德性的公民群體,并促使公民獨立自主地參與社會,履行公共義務,為了公民社會的構建促進社會的公共善。
總之,從根本上看,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公民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直接參與者,也是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的主體,一個國家整體的公民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所進行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所能達到的進程。因此,加強公民教育表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發(fā)展對當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正如檀傳寶所說:“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由于和諧社會建設對于社會公平、正義或者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追求,由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合理引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公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提高理性的公民素養(yǎng)已經成為目前中國教育理所當然的重要任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