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要點,要深刻記取蘇聯(lián)三次延誤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訓。
上述蘇聯(lián)社會主義社會存在三種社會矛盾、開創(chuàng)三種政治體制、出現(xiàn)三種缺少狀況這些嚴重弊病,并不能決定蘇聯(lián)必然滅亡。如果能夠盡早解放思想,認清病源,逐步進行體制內的自我改革和對外開放,完全可能使社會主義重現(xiàn)生機和活力,獲得新生。令人握腕嘆息的是,在斯大林之后,蘇聯(lián)領導人三次錯失了自我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良機,以至演變?yōu)槌琉馑藜?,積重難返,到最后關頭要急遽突變,就只能自取滅亡。第一次延誤改革開放是赫魯曉夫執(zhí)政的十一年間(1953-1964年)。赫氏起初邁出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步,但是很快就停步后退,依然又回到斯大林的體制、路線和模式。赫氏上臺伊始,把黨中央總書記改稱第一書記,以示防止個人集權,加強集體領導。他身為黨中央第一書記,不再兼任部長會議主席,即政府總理,由馬林科夫和布爾加寧先后任部長會議主席。這表明在黨政領導最高職務上分開,也就是要對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斯大林體制進行初步改革。但是他并沒有認識到黨政分開不能只在職務上分開,更重要的是應在職權、職能、職責上分開。他內心深處依然要居高臨下,獨攬黨政大權。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馬林科夫和布爾加寧有自己主張,不聽他的指揮時,他還沿用斯大林的手法,故伎重演,把馬林科夫、布爾加寧等人打成反黨集團。從1958年起他又以黨中央第一書記名義兼任部長會議主席,黨權最高領導職務又合二為一了。為了給自己實行終身制提供黨章條文依據,在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通過的黨章第25條明文規(guī)定:“主席團委員(自1952年蘇共十九大起把黨中央政治局改稱黨中央主席團——引者注)一般最多只能連續(xù)當選三屆。某些黨的活動家,由于他們享有公認的威信,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質、組織者品質和其他品質,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內連續(xù)進入領導機關。”[7](P209)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赫魯曉夫本來曾經猛烈揭發(fā)批判斯大林搞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的錯誤??墒撬约赫茩嗪笥种匦赂銈€人集權,還想再搞終身制,進而又掀起對赫魯曉夫的新的個人崇拜。赫魯曉夫曾經吹捧斯大林為“生身父親”,1961年蘇聯(lián)載人航天成功之后赫魯曉夫贊賞有人把他頌揚為“宇宙之父”。在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方面,他對工業(yè)、農業(yè)等部類進行調整取得一定成效后,他又推行斯大林急于一國建成共產主義的路線。他在1959年1月蘇共第二十一次黨代表大會上說:“蘇聯(lián)已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甚至提出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將大致同時進入共產主義。在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上,更具體地制訂了蘇聯(lián)在20年之內基本上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綱領。在對外關系方面,起先他也調整了斯大林后期蘇美對峙對立對抗的關系,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提出“三和”路線,即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和平競賽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可能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主張。然而他并沒有認識到當今時代的深刻變化,依舊以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自居,以斯大林之后的世界共運領袖自居,還要領導世界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資本主義陣營對決,要“埋葬帝國主義”,還要推進世界革命取得最終勝利。赫魯曉夫主觀主義的隨意決策和粗暴作風在蘇共黨內高層招致很多人對他不滿。他在實行個人集權制時緊抓住黨政大權,忽視了抓軍權。他以為任命他的妹夫馬林諾夫斯基擔任國防部長就可以放心了。結果使得黨中央主席團成員勃列日涅夫等人糾合一起,也與他妹夫串通一起撤換了赫魯曉夫的警衛(wèi)班子,于1964年10月14日中央全會上逼迫赫氏辭職,并且推舉勃列日涅夫取而代之。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故作姿態(tài),就在10月中央全會上決定今后黨政兩個最高職位永遠分開,似乎真的要杜絕黨政權力過度集中于個人??墒遣腥漳蛴?966年蘇共二十三大上又把黨中央第一書記改稱總書記,把中央主席團又改稱中央政治局。他又感到總書記不在政權機關兼職,總是不免大權旁落,連出國訪問都沒有國家領導人名義。又只經過13年時間歷練,他于1977年采取總書記兼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即國家主席)的新辦法,去實現(xiàn)黨政合一,以黨代政。他還在1977年新憲法中加大了最高蘇維埃的職權,即加大了他個人的權力。這樣蘇聯(lián)的政治體制就由原來相當于西方的內閣總理制改變?yōu)橄喈斢诿绹目偨y(tǒng)制(即行政大權不在政府總理而在國家總統(tǒng))。勃列日涅夫還重新設立國防委員會,由他兼任國防委員會主席。這樣他與斯大林一樣,又是集黨政軍三大權于一身。他掌握了軍權,別人就無法再用政變方式把他趕下臺。勃列日涅夫還大搞新的個人崇拜,以維護其終身制。果然如愿以償,他執(zhí)政18年之久,1982年病逝,享年76歲(比斯大林多活3年)。最后幾年他是抱病苦撐危局,決不放權退位。他執(zhí)政期間,把斯大林、赫魯曉夫一國建設共產主義改變?yōu)榻ㄔO發(fā)達社會主義。他還死抱著計劃經濟體制不放,但是改進計劃工作,擴大企業(yè)經營管理自立權,以經濟利益來刺激企業(yè)與個人的生產積極性。他推行的“新經濟體制”使蘇聯(lián)經濟連續(xù)十多年增長較快,人民福利也頗有改善。然而他在政治、文化、思想方面依舊實行嚴厲高壓政策,對敢于提出自己獨立見解者加上“持不同政見者”的罪名,連著名的核專家薩哈洛夫院士都被遷徙異地,不許居住在首都;對主張發(fā)展市場經濟者,被扣上“修正主義分子”、“資產階級代理人”的帽子。在經濟實力增強之后,對外關系就從蘇美緩和轉向蘇美爭霸。1968年悍然出兵鎮(zhèn)壓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自主改革運動。1979年甚至未經他直接領導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審議,只由政治局4個人決定就出動十萬大軍到阿富汗,以幫助阿富汗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為借口,繼續(xù)輸出革命。勃列日涅夫還揚言要幫助第三世界眾多“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國家”前進??傊?,勃列日涅夫統(tǒng)治的18年又一次延誤了對蘇聯(lián)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如果說赫魯曉夫實施的是準斯大林主義,那么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則是新斯大林主義。勃列日涅夫之后,蘇聯(lián)執(zhí)政的是他授意的接班人安德羅波夫。他以68歲高齡帶病之軀接班,雖然銳意改革,已經力不從心。只主政一年又三個月,于1984年2月病故。隨后是比安氏更年長3歲的思想保守的病夫契爾年科接任總書記。他只上任一年又一個月,于1985年3月又病故。最后于1985年3月才由戈爾巴喬夫擔任末任總書記??梢?,正是由于斯大林開創(chuàng)的個人集權制、職務終身制、指定接班制這“三制”,才使得蘇聯(lián)在斯大林之后,三次延誤了改革開放。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羅波夫與契爾年科都是高齡接班,病夫接班,短期接班,無所作為,又一次延誤了改革開放,把積重難返的爛攤子遺留給戈爾巴喬夫,他已經回天乏力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