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城市管理沒渠道
東部地區(qū)城市管理水平最高,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尤為突出;
中部城市管理水平總體與東部相當,但是缺乏一流管理水平城市;
西部城市管理水平欠佳,缺乏一流管理水平城市;
東北地區(qū)城市管理水平位居中游;
沿海開放城市和港口城市與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差距明顯;
……
通過調(diào)研,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繼敏對于中國重點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做出了區(qū)域性的評價。
城市管理藍皮書明確指出,中國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保障較為薄弱,突出體現(xiàn)為城市管理立法相對滯后、部門立法的綜合性協(xié)調(diào)性不足、立法可操作性不強。另外,城市管理的執(zhí)法方式有待改進,市民的守法意識也有待加強。
“的確如此,另外,城市管理工作領域涉及的多部法規(guī)、規(guī)章單條匯總授權的方式給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帶來諸多不便。城市政府內(nèi)部部門分工交叉重復,在城市管理過程中遇到突發(fā)事件時,各部門相互推卸責任,這種行政管理體制嚴重制約和降低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工作熱情,各部門領導決策的結果得不到貫徹執(zhí)行,直接影響城市管理措施的實施效果。”作為長期研究城市管理的專家,北京城市學院副教授劉玲玲分析認為,一個城市的運轉是否良好,管理工作是否高效,與該市市民的參與有密切關系,市民對城市建設的關心程度和參與程度決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生命力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力。由于城市管理者與市民的溝通不夠密切,政府信息不夠公開透明,城市管理工作宣傳不到位,造成城市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職能沒有很好地展現(xiàn),很多城市市民基本不關心城市管理工作,對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聞不問,加之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渠道比較少,影響了城市管理效果的提升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吸引居住者參與管理決策
“目前,我國廣大群眾認為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行為,與自身沒有太大關系,參與意識不夠,參與程度較低,對公民的權利、義務沒有充分理解與認識,有些居民知識層面比較低,根本毫不知情,也不關心。”劉玲玲說,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總攬公共事務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地方政府也沒有培養(yǎng)市民的參與意識,未給市民提供參與管理公共事務的機會。同時,由于市民社會組織的不成熟、不完善,導致城市管理缺乏多元主體的參與行為。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廣大市民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環(huán)境、生活質量、城市管理水平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擺在每一個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品質城市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創(chuàng)造,市民的文明程度如何培養(yǎng),直接決定了城市化過程中經(jīng)濟水平的高低。從本質上看,城市管理公民化是民主政治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具體體現(xiàn)。在城市運轉過程中,政府部門進一步增強城市管理工作內(nèi)容的公開透明度,讓市民積極參與城市政府各項制度的制定工作,完善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公眾對于城市治理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具有全程參與的權利,并發(fā)表個人的建設性意見。”對于中國的城市管理,劉玲玲建議說,“城市管理涉及廣大市民直接的生活環(huán)境和切身利益,市民有怎樣的需求,市民自己最清楚,所以希望有關部門首先應更多地直接聽取市民的意見,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市民能夠積極參與某些重大事項的決策討論過程,讓全國人民認識城市管理工作,熟悉城市管理內(nèi)容,關心城市管理過程,參與城市管理活動。”
對此,城市管理藍皮書也指出,當前困擾城市管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市容景觀、生態(tài)環(huán)境、公共空間無序等方面。這些問題根本上是人的行為的不規(guī)范所導致的。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化、有序化涉及人的素質的提升和公共精神的培育,這些問題比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復雜,單純依靠政府力量成效低,而且容易激化矛盾。借助社會力量,在公眾參與過程中,塑造市民自覺遵循城市公共行為規(guī)范的習慣,推動其參與城市公共秩序維護,形成政府與市民在城市管理中互動的穩(wěn)定性結構,有助于解決城市公共問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