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分重視群眾工作,他使用了這一概念以后,在他的一系列講話、指示、報告和文章中多次闡述和強調深入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關心群眾的一系列問題。當時對紅軍是否要做群眾工作,群眾工作在黨內和紅軍工作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等問題,在黨內和紅軍中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而這又直接涉及到了紅軍的性質,涉及到了軍事和政治的關系,涉及到紅軍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問題。毛澤東正是在說明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提出和闡發(fā)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和觀點。毛澤東強調:“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他說,我們的戰(zhàn)術是游擊戰(zhàn),“分兵以發(fā)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他認為政治觀點即群眾觀點。他批評了紅四軍中一些同志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因此,在紅軍初創(chuàng)的早期,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初期,“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就這樣歷史地、不可避免地提出來了。
(二)群眾路線的初步闡述
實現(xiàn)黨的群眾路線的途徑和方法是什么?如何去實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1943年6月,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時,第一次較為系統(tǒng)地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闡述。他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段話是對黨的群眾路線,以及黨對群眾基本領導和工作方式方法進行的總結和概括。雖然在闡述問題的時候,沒有提出和強調黨的群眾觀點,但黨的群眾工作如何去做,如何實行黨的群眾路線,已經科學地、十分清晰地闡述清楚了。
(三)群眾路線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
黨的七大召開前所作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系統(tǒng)總結了我們黨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六大以來與“左”傾錯誤斗爭的歷史,總結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作了《論聯(lián)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和《愚公移山》的閉幕詞講話。他在報告和講話里都著重闡述和強調了群眾路線的問題。這些關于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集中反映在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中。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黨章中系統(tǒng)地闡述群眾路線問題,概括了建黨以來特別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關于群眾路線的理論和實踐。雖然七大的黨章的總綱闡述中還沒有正式使用黨的群眾路線的概念,但對黨的群眾觀點、黨的領導群眾的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已經闡述得很清楚。
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設了一個部分來論述毛澤東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他首先明確了群眾路線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的地位。劉少奇指出:“它(我們黨)代表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黨與毛澤東思想根本的東西。”我們黨之所以獲得偉大的成就,就“在于堅持地實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他強調,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把群眾路線放在這樣的高度上予以定位,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他重點闡述了什么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問題,把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觀點作了4個方面的系統(tǒng)概括,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他強調:“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這里,他把群眾觀點的重要性,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關系,闡述得非常清楚。
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我們黨對群眾路線作了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這集中體現(xiàn)在八大黨章和鄧小平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黨的八大在黨章的總綱中,第一次在黨的歷史上把“群眾路線”寫入黨章。八大的黨章并對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進行了闡述,但沒有對群眾路線作出定義。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說:“從第七次大會到現(xiàn)在的十一年間,黨的實際斗爭的經驗,給了這一路線以更深刻更豐富的內容,因而在黨章草案中,這一路線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反映。”八大黨章根據黨執(zhí)政后的狀況發(fā)生的變化,要求全黨繼續(xù)堅持群眾路線,“特別應當注意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同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生活的官僚主義現(xiàn)象進行斗爭。”鄧小平根據毛澤東的論述,對黨的群眾路線理論作了進一步闡發(fā),提出要通過建立制度和加強監(jiān)督來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使黨不脫離群眾。他所作的一個重要理論工作,就是概括了群眾路線的內涵。他指出:“什么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地說來,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在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一個黨員必須養(yǎng)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在另一方面,它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這樣表述,就用群眾路線這個大的范疇和總的概念,把群眾觀點和群眾工作方法都統(tǒng)到一起,使群眾路線的內涵更加明確了,內容更加豐富了,表述上也更加完善了。
(四)黨的群眾路線的高度提煉和概括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論述,特別是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進行了論述,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決議對群眾路線論述的時候,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高度的提煉和概括。這就是決議指出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從定義的角度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地高度概括。
翻閱黨的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看到黨的七大黨章對群眾路線的觀點和思想進行了闡述。黨的八大黨章對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予以使用,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闡述,但是沒有下定義。黨的九大黨章拿掉了對群眾路線的闡述。黨的十大黨章恢復了黨的三大作風的表述,但沒有提群眾路線。黨的十一大黨章提出,要堅持黨的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恢復和出現(xiàn)了群眾路線的概念,但沒有展開論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的群眾路線作了四句話的定義。黨的十二大的黨章發(fā)揚了黨的七大、八大的很多優(yōu)良傳統(tǒng),恢復了很多七大、八大黨章的內容,又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因此,黨的十二大的黨章在表述黨的群眾路線的時候又展開了。十二大黨章寫道:“黨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群眾,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這個表述比十一屆六中全會歷史決議的表述少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兩句話,增加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的一句話。黨的十三大黨章和十二大黨章的表述是一樣的。到了黨的十四大黨章的時候,在表述上又恢復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那兩句話,成為我們今天一直在使用的五句話的經典表達。因此,從黨的十四大黨章到黨的十八大黨章對群眾路線表述的基本內容一直延續(xù)下來,這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當然,在闡釋群眾路線重要性的時候,黨的十四大、十六大、十七大黨章都增加了許多重要內容,這里我就不展開講了。在五句話中,“兩個一切”是黨的最根本的群眾觀點,“一來一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領導途徑和工作方式方法,它們二者構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最主要內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