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解放戰(zhàn)爭中,我們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取得了勝利,就是最好的例證。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時,國民黨軍有200多萬人,其中用于進攻解放區(qū)的有160多萬人,他們的裝備先進。而人民解放軍總兵力是127萬人,裝備很差,得不到外援。胡宗南等進攻陜北的國民黨軍有25萬人,陜北的人民軍隊只有2萬多人。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的黨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機關繼續(xù)留在陜北,隨行的部隊只有4個連。但是,由于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西北野戰(zhàn)軍在撤離延安45天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zhàn)三捷,殲敵2萬多人。毛澤東等人轉戰(zhàn)陜北與敵人周旋。敵人成了聾子、瞎子,而我們成了“順風耳”、“千里眼”。彭德懷當年就很感慨的說過一句話:“人民恩重如山?。?rdquo;。鄧小平也曾自豪地說:三年解放戰(zhàn)爭打勝了,不是靠別的,正是靠長期的群眾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實現(xiàn)的。曾流傳于河北省平山縣被老百姓廣泛傳唱的支前民謠就是這一結論的生動解釋。這個民謠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親骨肉送他上戰(zhàn)場。”沂蒙山區(qū)也有一首相似的民謠。
我們的軍隊能打勝仗,如果沒有嚴肅的紀律是不行的,是得不到老百姓擁護的。我們看一看,在戰(zhàn)爭年代,我們的黨和軍隊為了密切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如何執(zhí)行紀律的。這里,我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1947年10月,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劉鄧率司政機關來到鄂東黃岡的總路嘴,發(fā)生了直屬警衛(wèi)團三連副連長趙桂良違紀“搶劫”民財?shù)氖录?。當時,老百姓以為人民軍隊和國民黨一樣,害怕得都跑掉了。趙桂良帶著兩個人到商店里面去,他拿了兩匹布、一點粉條,還拿了幾支毛筆幾張白紙。他拿布是想給連隊的一個小戰(zhàn)士做棉衣的,因為天已經(jīng)很冷了,小戰(zhàn)士穿得很單薄。粉條是想做給劉伯承吃的。毛筆和白紙是準備用來辦連里板報的。但這違反了軍紀。按當時的紀律規(guī)定,搶劫民財是要槍斃的。當情況報到首長那里去后,鄧小平聽到很難過,他說,法紀如山,誰也不能以身試法。當?shù)弥@個副連長本人提出一個請求,要求對他處決的事,不要告訴他的母親,因為他母親已經(jīng)70多歲了。就說他犧牲在戰(zhàn)場上了。鄧小平聽完報告后說:“可以考慮作為戰(zhàn)場犧牲告訴家人。三國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但優(yōu)撫其妻兒。今天,我們也是硬把眼淚往肚里吞??!”公判大會時,老百姓回來了,店鋪老板哭喊著要求高抬貴手,刀下留人。許多老百姓都為副連長求情。但鄧小平沉重而堅定地說,“事雖不大,但軍紀如山,動搖不得!一個沒有紀律的部隊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是不會得到群眾真心擁護的。尤其是目前情況下,紀律應該是鐵、是鋼,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一碰就碎!不能讓人們說我們是虛張聲勢!所以我的意見,還是要堅決執(zhí)行紀律!”執(zhí)行軍紀后,鄧小平深深地自責說:“此事不要通知地方政府,要按烈軍屬待遇照顧他的家庭。一個同志犯了錯誤,也是我們沒有教育好,我們也有責任,對不起組織,對不起生養(yǎng)他、盼望他的老母親,”嚴肅的軍紀使我們的軍隊得到了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支持,保證了我們的軍隊打勝仗。
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從挫折中兩次奮起也能說明了這個問題。1929年大革命失敗以后,我們面臨著極大的危險。毛澤東在七大預備會的講話中講到:“第一次大革命的七年當中,黨員的最高數(shù)字不超過六萬人,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1934年中央根據(jù)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我們面臨著嚴峻的困難,被迫進行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黨員從30多萬剩下不到3萬,有組織的黨員只有2.5萬人左右。但是,我們黨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克服困難、糾正錯誤、備嘗艱辛、英勇奮斗,很快開創(chuàng)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大好局面。結束長征后,北上推動了全民族的團結抗日。從中可以看到群眾路線對我黨的極端重要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講,群眾路線蘊含著我們黨攻堅克難、克敵制勝的全部秘訣和秘密。
群眾路線的問題實際上是如何對待、看待人民群眾,如何處理好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的問題。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個群眾路線,形成了一系列的群眾觀點,形成了一個理論體系。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黨對這一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還形成了許多生動和形象化的比喻。如魚水關系、血肉關系、瓜秧關系、舟水關系、樹干樹根關系、土地種子關系、主人公仆關系、先生學生關系、父母兒女關系、大地與安泰關系、工具與工具使用者關系等。這些深刻認識闡述了黨與人民的不可分離性。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血肉密不可分,樹不能斷根,安泰不能脫離大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種子撒進了土地才能生根、開花,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精神父母,先做群眾的學生后做群眾的先生,黨是人民群眾完成特殊歷史任務的特殊工具。
(二)從蘇共垮臺和蘇聯(lián)解體的教訓看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回顧和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大黨、老黨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出,失敗的原因雖然復雜,但根本的原因是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蘇聯(lián)解體、蘇共失敗。蘇聯(lián)和蘇共完全敗在脫離人民群眾上。蘇共解散的時候,沒有一個熱血的黨員站出來制止。當時的情景被西方的記者稱之為在“舉行一場平靜的葬禮”。當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認為這個黨已經(jīng)不能代表他們利益的時候,垮臺和失敗就是必然的。這里,有兩組數(shù)字。一組數(shù)字是蘇聯(lián)在解體前,有個報刊作的民意調查。調查顯示,85%的人認為,蘇共代表的是官僚階層的利益。一組數(shù)字是蘇共在20萬黨員時,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在200萬黨員時取得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在近2000萬黨員時卻被解散了。有人總結說,20萬建國,200萬衛(wèi)國,2000萬亡國。
199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50周年,舉行了國慶慶典,習仲勛同志作為老一輩革命家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他在觀看游行隊伍的時候意味深長地說了兩句話:“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認為這兩句話對我們很有教育、啟迪和警示的意義。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了一個觀點——軟實力。這個觀點提出以后引起了全世界政界政要和學術界學人的極大關注。他在書中列舉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就是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蘇聯(lián)解體和蘇共的失敗提供給我們一個沉痛的教訓。前車可鑒,殷鑒不遠。我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就是我們黨最大、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軟實力。如果我們把這個軟實力保持住,我們黨就能無往而不勝。所以,在任何時候,如何情況下,我們黨的這個優(yōu)勢、這個傳統(tǒng)不能丟、不能忘?。∵@也是我們今天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所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