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黨的“大根基”
2013年7月1日,中央組織部對外公布了一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shù)達8512.7萬名。這一數(shù)字早已超過了英、法兩國的人口數(shù)。就是這樣一支宏大的黨員干部隊伍,組成了在中國長期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
“黨員干部,就是黨的‘大根基’”。已經有著60多年黨齡的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新中國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黨歷來重視“大根基”的培養(yǎng)。“這條寶貴經驗,始終沒有被忽視”。
從最初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工運班、黨訓班,到1933年3月創(chuàng)辦于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江西瑞金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中央黨校前身),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數(shù)以千萬計的黨政軍干部接受了黨的全面培訓,加強思想理論武裝的同時,也增長了實際工作能力。
“可以說,共產黨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走出來的,在將書本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我們嘗到了甜頭。”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希賢說,強大的干部培訓體系,保證了黨的干部梯隊常留,這是已有92年歷史的中國共產黨不致走向垂暮和老化的動力體系之一。
“通過干部培訓系統(tǒng),全黨的思想意志得以統(tǒng)一,更使得幾千萬黨員在這一龐大的組織體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而不致迷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教授說,中國共產黨通過對黨員干部的培訓,實現(xiàn)了對組織自身一體性和紀律性的強化。“這對于一個大黨而言,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走過革命戰(zhàn)火硝煙,走過新中國初創(chuàng)基業(yè)的艱難,走過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再到新時期面對長期執(zhí)政的復雜挑戰(zhàn),這對于一個黨的適應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迎面而來的是深刻的社會變革、瞬息萬變的信息交匯,以及新技術、新知識的沖擊,如果黨員干部的知識結構和社會認知不能及時更新,就根本無法開展工作,這就是‘本領恐慌’。”劉春說。
“當前培訓干部面臨兩個重大任務。一是保持黨的先進性,二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曾為十六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的中央黨校教授陳雪薇認為,這兩個任務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全新的考驗。“一個是不變質,一個是有本事。不變質、有本事才能把國家建設好,才能完成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
正是基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現(xiàn)實形勢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干部培訓的力度日益增強。201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干部教育培訓定義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zhàn)略性”工程,在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要求“提拔擔任縣處級以上黨政領導干部,要達到《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規(guī)定的培訓時間要求,確因特殊情況在提任前未達到要求的,須在提任后1年內完成培訓,仍未完成的要延長試用期。”
“將干部培訓與選拔任用‘捆綁’起來,使之成為一項硬約束,從制度上保障了干部培訓不是可有可無的‘走過場’,而是要真學習、真培訓。”劉春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