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思考】
從新“24孝”行動標準的頒布到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改、施行,幾乎每一次都會引發(fā)關于“如何敬孝”的爭論。有人認為,不應將道德問題上升到法律;有人質疑,相關標準、規(guī)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還有人抱怨,高強度的城市競爭與工作壓力大才是造成子女“不?;丶铱赐先?rdquo;的“罪魁禍首”。
平心而論,人們的上述抱怨、訴苦、爭論并非空穴來風、矯作姿態(tài)。但如果我們能有老人對子女的一半思念回饋他們,那么這些困難還能阻擋我們回家的腳步嗎?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否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與客戶應酬、與朋友狂歡以及個人的消遣娛樂上了,而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來回家看看的。
當然,政府還應為“?;丶铱纯?rdquo;提供政策上的完備,讓《權益法》的實施更具可行性。
首先,“?;丶铱纯?rdquo;,必須有配套制度作后盾。比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然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保障贍養(yǎng)人探親休假的權利”,但事實中,大部分單位并沒有帶薪假,除了過年,平時想回家?guī)缀跏遣豢赡艿氖虑?。是否該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讓用人單位不折不扣地給員工享受探親休假的權利?
其次,政府為“?;丶铱纯?rdquo;提供政策兜底?!稒嘁娣ā返?5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建立健全家庭養(yǎng)老支持政策,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為老年人隨配偶或者贍養(yǎng)人遷徙提供條件,為家庭成員照料老年人提供幫助。”雖然這項條款規(guī)定了國家層面的責任,但仍沒有具體的操作辦法。
最后,對于那些拒不履行“?;丶铱纯?rdquo;義務的兒女,尤其是對長期不贍養(yǎng)、不探望、甚至拋棄父母的子女,新修訂的《權益法》并沒有明確的處罰標準。因此,筆者建議,國家層面有必要頒布實施細則,制定出可具操作性的處罰標準,這不僅應該體現(xiàn)罪與罰的法理均衡性,也能維護法律的威嚴。
歡迎繼續(xù)關注經典案例。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71.cn,違者必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