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品評讀書(5)

摘要: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有個判斷,每個文明真正根本性的書也就幾十本,其他多是二級、三級依次推演開來的。章太炎有三句話:讀書有不明白的地方,應該請教師長;讀書主要靠自己,將生活經(jīng)驗和書本知識相印證,會獲得一種獨特體會;讀書主要得之于“憂患”,“憂患”能幫助你理解社會、理解人生、理解歷史。

                                            文字之外,還有圖像與聲音

(一)文字之外的圖像

今天人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往往圖像大于文字。大家想想,兩伊戰(zhàn)爭真正對我們造成沖擊的是什么?是電視圖像,而不是報紙?,F(xiàn)在我們出門上街,到處充斥著廣告牌,連教授上課也必須做PPT。換言之,我們現(xiàn)在不能不接近圖像了。

因此,今天的讀書人只讀文字是不夠的,就是說不止要讀文字的書,還要讀圖像的書,還要讀文字和圖像相結(jié)合的圖書。對此,2004年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文章第四部分談論“文字魅力的保持”——在學術(shù)類的圖文書中,如何繼續(xù)保持文字本身特有的魅力;第五部分是“眼見”不見得“為實”,對于圖像(尤其是照片)呈現(xiàn)的場景,必須謹慎對待;第六部分講純粹的圖像在呈現(xiàn)歷史進程以及表現(xiàn)精神世界方面是有局限性的。

傳統(tǒng)中國人是讀史、讀圖?!缎绿茣?middot;楊綰傳》:“獨處一室,左圖右史”。諸如陶淵明的《流光山海圖》,還有《山海經(jīng)》,都是圖文兼顧的。到宋代,由于課程多了,以及科舉考試的緣故,很多人已經(jīng)不再讀圖了,整個知識傳遞以文字為主,直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還是很嚴重的。真正讓我們意識到“圖”有一天可以跟“文”分庭抗禮,是最近10年的事。

今天“圖”和“文”的拼接對于出版來說,已經(jīng)完全沒有障礙了,并且圖文書的生產(chǎn)變成一種時尚。由此,我必須談一個問題,圖的合理性、圖的邊界以及圖可能導致的問題。

在我看來,純粹的圖像在闡釋歷史進程、表現(xiàn)精神世界方面是存在問題的。目前的圖文書太直觀,很好看。其實,文字依舊是文明最根基的地方。那么,在文字與圖像兩者并置的情況下,如何讓文字的美感得到呈現(xiàn)?而所有讀書人明白,打開一本書,假定里面圖和文占同樣的篇幅,必定先看圖。圖和文兩個在一起的時候,圖更加霸道。由于圖的直觀性很強,所以插圖書一定要限制圖的位置,不要讓它太大、太搶眼、太好看。否則,文字是會被壓縮的。所以文字在跟圖對話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何保持其主導性,而不是被壓縮,被擠到邊緣,或者被遺忘,變成好像看漫畫似的。

關(guān)注圖文書,不是基于趣味閱讀,而是追求圖文互證——對于古人“左圖右史”閱讀方式的繼承與深化。目前的圖文書多偏于直觀、淺俗、生動、表象,這不是最佳境界。圖文兩者之間的張力如何闡釋,怎么配合,配合后如何閱讀,閱讀的時候產(chǎn)生的思想和美感如何呈現(xiàn),這是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

(二)文字之外的聲音

聲音也必須關(guān)注。做小說史研究,需要關(guān)注一個問題,從“說書場”中走出來的小說,為什么敘事方式會變化。中國古代漫長的說書傳統(tǒng)轉(zhuǎn)化為小說的時候,一個最大的轉(zhuǎn)變就是,作家們開始假定你不是在聽小說,你是在看小說。這個轉(zhuǎn)變過程,其實是從書場到書齋的變化,即是從耳朵到眼睛的變化。

最近幾年,論及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文學時,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牽涉晚清迅速崛起的“演說”。1902年梁啟超寫《新中國未來記》,想象60年后中國維新事業(yè)成功以后,他說了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上海開了一大堆的演講會,每個人都來演說。他想象中的文明就是到處都在演說,就像今天各種各樣的講堂一樣,這就是文明的體現(xiàn)。

那么,演說的意義究竟何在?由晚清整個的論述、寫文章、說話的變化,可以窺見其現(xiàn)代化的過程,總結(jié)起來有兩條路:一是像嚴復、梁啟超、王國維等新學之士所積極從事的輸入新術(shù)語、新語法乃至新的文章體式,借以豐富漢語的表達能力;二是章太炎、蔡元培以及魯迅、胡適等,他們的公眾演說。演說的過程其實是鍛煉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那就是有學問的白話。

我們以前是有白話的,只是早期白話是作為日常口語的,白話的學術(shù)內(nèi)涵不夠,諸如有章回小說、白話詩。晚清到民國年間,到五四運動,最大的變化是學問可以用白話來說,而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演說。再大的學問家走上講臺,也不能用文言來演講,用文言演講沒人聽得懂。章太炎是晚清最著名的古文大家,他的文章很難懂,但是他的演說很好懂。引材料可以用古文,講話是不能用古文的,所以,演說這件事情是完成了從文言到白話的轉(zhuǎn)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讓白話也有了學問,即讓白話能夠雅致,能夠表達深邃的思想。可見,聲音跟文字之間的對話,是很重要的問題。比起“文字的中國”,“聲音的中國”更容易被忽略。我們引入隨風飄逝的“演說”,不僅是為了關(guān)注晚清以降卓有成效的“口語啟蒙”,更希望借此深入了解近現(xiàn)代中國的文章風氣以及學術(shù)表達。

其實,聲音隨風飄逝,文字壽于金石。因此,對于一般人來說,更關(guān)注的是書籍,而不太考慮聲音的問題。今天中國那么多人研究魯迅,希望找到魯迅的一段聲音,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找到魯迅的一段聲音。諸位如果到過大英圖書館,進門的時候,可見有十幾位著名作家在讀自己的小說,將留下來的錄音掛放在那里,由此,這些著名作家當年讀自己小說的聲音,就保留了下來。

今天所有的中國人看紀錄片都記得,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用很濃重的湖南腔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如果用文字來表述這幾個字,就不會達到這種力量。聲音是另外一種跟文字不太一樣的傳播知識的途徑、方法,能給人另一種審美感受。

我說的聲音不僅僅是演說,還有很多值得關(guān)注的“聲音”,比如:學堂樂歌、朗誦詩;演劇而不是劇本;無線廣播里的戲曲;電影或電視等等。由此,將聲音、文字和圖像對照起來,我們就可以全方位、立體地理解文明的發(fā)展和傳播。

責任編輯:周艷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