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0年的最后一個主要的網(wǎng)絡事件,并引起了名人的廣泛關注,其影響甚至從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延伸到現(xiàn)實世界之中。錢云會是浙江省樂清市寨橋村的村委會主任,因為村里征地的問題一直帶領村民上訪,并因此先后三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年12月25日,他在村外被一輛卡車撞倒,當場身亡。他的死立即被看成是蓄意謀殺。村民還與在現(xiàn)場調查事故的交警發(fā)生了沖突,他們向交警扔磚頭并砸傷了幾個人,最后警方還逮捕了一部分村民。新浪微博上立即出現(xiàn)了有關村民被帶走的照片和視頻片段,當晚,有30余萬網(wǎng)民密切關注著事件的進展。網(wǎng)絡意見領袖、知名學者、媒體記者、律師、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以及他們的粉絲們立即在微博上活躍起來,圍繞事件的真相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錢云會事件”吸引了全國媒體的廣泛關注,各種媒體記者蜂擁至寨橋村。錢云會的妻子抱怨說:“他(錢云會)活著的時候,每天都寄出各種上訪材料和信件,你們不理不睬;現(xiàn)在他死了,你們才出現(xiàn)了?”2010年12月27日,樂清警方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宣布錢云會事件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同時出示了現(xiàn)場照片和專家的檢驗材料。但是這并沒有動搖那些堅信這是謀殺案的人的想法。
網(wǎng)民們組成了一些志愿調查組,但是一直關注此事件的著名學者于建嶸斷言:“真相永遠不會被發(fā)現(xiàn)。”一直到最后他都堅稱,任何調查都只會支持政府的結論。他向政府建言,要對錢云會案背后的土地糾紛給予更多關注,以及政府應該思考“為何沒有人愿意相信政府”。他的反對者染香回應:“謠言傳播者編造了謠言,然后又讓人們去反思為什么他們要編造謠言。”最后,于建嶸決定到樂清去調查土地糾紛情況,而不是錢云會案的死亡真相。另一個意見領袖吳淦(網(wǎng)名超級低俗屠夫)指責于建嶸暗中瓦解了調查組,是在為政府干活。
NGO組織“公盟”也介入了本次事件,法學家許志永和吳丹紅組織了“公盟調查團”并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團體赴樂清調查。他們在網(wǎng)上公布的報告得出結論:沒有跡象表明這是謀殺。在此期間,南方報系的陳敏(網(wǎng)名笑蜀)率領的媒體調查團也給出了一個模糊的結論:“這起事件可能不是謀殺。”由于許志永和他所創(chuàng)立的公盟是中國權利保護的象征,因此他們的報告徹底瓦解了持謀殺論者的陣營,這些曾經(jīng)作為中國自由主義陣營領導者的人,現(xiàn)在都被指責為“被政府收買了”。
2011年1月27日,CCTV播出了一檔關于錢云會事件的節(jié)目,并出示了相關證據(jù),證明所有關于謀殺的謠言都是捏造的。策劃這檔節(jié)目的記者王曉清立即成為網(wǎng)絡批評的靶子,其中《南方周末》和《南都周刊》的記者批評得最為厲害。只不過他們的批評都集中在王曉清的個人道德上,而不是反駁那些的確證明他們錯了的證據(jù)上。
2011年2月1日,樂清市法院開庭審理了錢云會案件,公訴人出示了錢云會的手表錄像(錢云會有一個帶有錄像功能的手表,這只手表先是被一個村民撿到,后來被警方?jīng)]收了),錄像中記錄了事故發(fā)生的全過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并沒有毆打以及特警把錢云會按倒在車輪下的景象?,F(xiàn)在大多數(shù)的網(wǎng)民已經(jīng)接受了錢云會案是一場交通事故的結論,公眾對這起事件的關注也逐漸銷聲匿跡了。
小結
我們能夠看到微博中公眾事件所具有的一些特性:第一,在即時產(chǎn)生民意壓力以及強迫政府改變行政決議方面是有效的(李盟盟事件)。第二,實時轉播功能使得一些特殊事件更加具有吸引力,并制造了大量的網(wǎng)絡群體前來圍觀(宜黃和上海大火事件)。第三,在公眾看來,大多數(shù)事件與政府扯上關系必定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個事件與政府有關聯(lián),那其中一定存在不公正性。”這導致即使是最權威的政府信息也被公眾看作是說謊,這也讓我們看見了微博中出現(xiàn)的反霸權傾向。最后,微博是一個開放性很強的領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元化傾向,并不僅僅迎合反霸權群體的需求。在與政府霸權的對抗中,贏得“陣地戰(zhàn)”的關鍵是進行合理的論證,而不是散布謠言和煽動民憤;這些手段盡管在短期內看起來很“好用”,但是長期下去就會帶來社會的整體失信。
微博與政治
這些主要微博事件都表明,微博是“陣地戰(zhàn)”的重要平臺。一些事件甚至強迫政府修正了原來的錯誤決策,并督促官員們更加具有責任心。網(wǎng)絡抗議在以上方面的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在此我們不再贅述,這一部分我們將主要闡釋微博與政治之間的獨特關系。
意見領袖的出現(xiàn)——知識分子的角色
微博的最典型的特征是意見領袖的出現(xiàn),這徹底改變了互聯(lián)網(wǎng)生態(tài)。一方面,在思想引導和反抗政府霸權方面,意見領袖扮演了葛蘭西所說的“有機知識分子”角色,能夠使得抗議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戲劇性,使得原本組織松散的粉絲們形成共同的聯(lián)系紐帶,促使互聯(lián)網(wǎng)抗議變得更加有凝聚力和可持續(xù)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思想陣營也因此變得更加個性化和極端化。
對一個健康的文明社會和民主政治而言,“碎片化”是一種嚴重的威脅??ㄋ?桑斯特堅信,博客和論壇不會提高社會的穩(wěn)定性,而只會“創(chuàng)造一種高度的社會碎片化”。他認為,在微博和論壇中,“當群體成員都具有同一種傾向性的時候,人們更加容易走向這一傾向的極端”,這也是他稱為“群體極化”的現(xiàn)象。因為網(wǎng)民們只關注那些與他們原本思想傾向一致的博客和論壇,所以他們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局限;而為了在不同的群體陣營之間展示他們思想的不同之處,網(wǎng)民們就會變得更加偏激。按照桑斯特所說,這種群體極化對協(xié)商民主來說是極大的威脅。
意見領袖的出現(xiàn)助長了群體極化的現(xiàn)象。例如在錢云會事件中,意見領袖們帶著他們的粉絲互相攻擊,導致一場本來是針對政府的“圍觀”演變?yōu)椴煌枷腙嚑I之間的戰(zhàn)斗,同時還伴隨著大量的污言穢語。“混亂社會”取代了“文明社會”(科恩豪澤1959)。魅力型的意見領袖煽動網(wǎng)絡上的群體暴動、威脅和報復;網(wǎng)絡區(qū)隔越個性化,相互攻擊的辱罵評論就越多,語言暴力已經(jīng)嚴重損害了虛擬文明社會的形象,并加劇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群體極化。倡導仇恨、謠言紛飛、評論的過度簡單化以及情感化,這些隨微博而興起的東西不會帶來健康的反霸權,而只會帶來一團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