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他國,不僅要看成功的經(jīng)驗,更要看失敗的教訓
從西方的視角來看,中共選拔出的最能干的人的過程跟他們的標準選舉過程不同,所以會有質(zhì)疑、有批評。以選拔政治局常委為例,可從“性別、資歷、年齡、利益”角度來觀察。具體來說,就是性別方面偏重男性,比如政治局常委中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出現(xiàn)過女性,這跟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資歷就是已經(jīng)擔任過兩屆政治局委員的先有資格入選常委;年齡的規(guī)定,簡單來說就是“七上八下”,即67歲的優(yōu)先入選,年輕的延后考慮;利益主要就是利益的平衡。關鍵就是這八個字,下一屆肯定也是如此。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西方的選舉制也不能保證最聰明、最能干的人一定會被選上,比如美國最聰明、最能干的人可能都去經(jīng)商了,二流的才會成為政治家。同時,也不能保證最壞的人就不會當選,希特勒等政治人物就是由民主程序選舉出來的,臺灣的陳水扁很腐敗,但也是選舉出來的。當西方評論中國的時候,往往會把他們自己也沒有的東西加到中國身上,以一種理想化的標準看中國,這種情況在很多中國人身上也是一樣。其實只要有規(guī)矩、有程序就沒問題的。如果中國按照現(xiàn)在的制度設計繼續(xù)走下去,行政效率就會比西方多黨制的互相否決的(政治)效率要高。
另外,我想強調(diào)的一點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從近代以來就深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影響,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線性的。西方很多反對馬克思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是線性的,即認為社會的發(fā)展必須要從這頭走到那頭,是一條路。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歷史是開放的,是復雜的、多方向的,也是沒有終結的。所以我也一直在批評中國人思想被殖民地化了:西方走過的路,中國一定要去走嗎?我們是要學習西方,但主體是我們自己。我為什么那么強調(diào)賢人政治和選拔制呢?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主體。中國可以越來越多地學習西方,學習他們的民主因素,但是絕對不會演變成西方民主。如果一定要刻意地模仿,就會失敗,這是我的判斷。五十年后我們可以再來檢驗。
在學習他國方面,我們不僅要看別國成功的經(jīng)驗,更要看別國失敗的教訓。我們的知識分子往往一看民主,就看美國、歐洲的民主,卻從來不看非洲的民主,不看泰國、菲律賓的民主,也不去看拉丁美洲的民主。我們要有比較的眼光,同時,比較的前提是尊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