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如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不高、能力不夠,就應盡可能讓自己承擔的公共服務少一點,確保把 “基本福利”、 “最小責任”部分做好做實。然后減少稅收,讓老百姓自己去做余下的選擇。這樣既能釋放消費潛力,也不會使那些本應通過市場解決的 “非窮人”、非基本的 “高端需求”,占用或消耗有限且寶貴的公共資源。
鑒于中國目前政府全口徑收入很大、公共服務提供不足質量不高的發(fā)展現狀,我更傾向于政府應少收稅、保證基本福利,在收縮公共服務規(guī)模的基礎上提升質量,而不是走歐洲國家高福利的道路。
解放觀點:撒切爾一度將大量公共服務推向市場。而在中國,人們通常認為,公共服務總應該由 “公家”來提供。
諸大建:這背后的核心問題是,公共服務究竟 “由誰提供”可以更高效且確保公平?這里的 “誰”,政府組織肯定不是唯一選項。
公共服務由一元生產走向多元生產,是當代公共服務改革的基本趨勢。從當前的研究和實踐看,一個合理的公共服務 “安排-生產組合模式”,是由政府出任公共服務“安排者”,由社會各類組織競爭性地參與生產。所謂 “安排”,簡單來說就是出錢,用政府稅收進行支出。而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的具體生產,則由政府或者非政府的企業(yè)組織、社會組織來競爭性地提供,以期同等投入下獲得更高效的產出。
哈佛大學是美國的一所私立學校。美國教育設計了一項政策,叫 “教育券”。教育券不給教育的供方——大學,而是直接給需方——考上該校的貧寒子弟。假設這位學生最后上哈佛,他就把這個券給哈佛,然后校方拿這個券到政府那里去兌現財政支出中允諾的補貼。這樣一來,哈佛跟其他高校之間就是一個競爭的關系。競爭,讓老百姓真正能夠獲得好的、高質量的東西。類似的競爭可以推廣到公共服務各領域,公共的、私人的社會組織都可以憑自己的能力來參與供給競爭。
解放觀點:讓政府充當 “出資者”,是以競爭促效率,但又為公平問題保駕護航?
諸大建:對。較之市場,政府的效率注定是更低的一方,但是它又是必要的。因為它有解決市場失靈、促進社會公平和公眾福利的責任。我們不能因其效率低,就否定政府的作用和意義?;氐街袊母母锓较騺碚f,未來中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必須改革,尤其要在績效和質量上有所提升。但是改革的方向絕不是市場化一推了之,這恐怕也是 “撒切爾主義”最大的教訓。
這背后有兩個關鍵問題待解。不該政府做的事情,不應再借公共服務的名義管太多,必須市場化和社會化。這跟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反過來,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必須堅決做好,不能缺位。這兩個問題是互相疊加、互相影響的。在政府越位的地方總是可以發(fā)現政府的缺位,反之亦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