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中日之間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美國因素。這個島嶼肯定不是美國的,但美國憑著戰(zhàn)后單獨占領日本,通過所謂的托管把釣魚島納入沖繩部分。我要說明一下,中國政府什么態(tài)度?中國政府在1950年12月4日,時任中國外長周恩來便發(fā)表聲明表示反對沒有中國參加的所謂的《舊金山合約》。由于美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以沒有讓中國政府參加。而當時蘇聯(lián)不承認臺灣所謂的中華民國政府,所以沒有讓臺灣參加。而蘇聯(lián)也沒有去參加這個會議。二戰(zhàn)期間兩個重要的參與國都沒有參與,中國海峽兩岸沒有任何中國人參與,這樣一個所謂的《舊金山合約》涉及到中國的臺灣問題、南沙問題。所以中國政府表示,無論《舊金山合約》談判結果如何,沒有中國的參與,中國政府認為這是非法的、是無效的,中國絕不接受。在1950年到1951年《舊金山合約》出爐的前后,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發(fā)表了三次聲明表明這個立場。對于美國的托管,也是在1950年12月,周恩來作為外長發(fā)表的聲明中也講到,沒有任何國際協(xié)定中規(guī)定沖繩由國際來托管,更談不上美國一個國家來托管。反對《舊金山合約》,也反對美國單獨托管,中國政府這個立場是一貫的。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好做一個表示。美國說,美國交給日本的只是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至于釣魚島的主權,已經(jīng)認識到中國和日本是有不同立場的,美國沒有特定的立場,美國把這些島嶼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并不會影響中國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主張,希望有關的各方今后通過對話協(xié)商來和平解決有關釣魚島的主權問題。美國當時使用的名詞不是釣魚島,因為當時它跟日本進行談判,而跟中國沒有外交關系,所以跟日本談的時候都用尖閣列島,這并不意味著他的立場站在日本那邊。
美國的因素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持續(xù)的。它雖然沒有在主權問題上選邊站,但它把中國的領土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本身,就激起了大陸和臺灣強烈反對。到了21世紀,又出現(xiàn)了新的狀況。美國在《日美安全條約》是不是適用于釣魚島的問題上,是很曖昧的。1996年,當時美國駐日本大使、民主黨前副總統(tǒng)蒙代爾,曾經(jīng)明確表示過,日美安全條約不適用于釣魚島。但蒙代爾的表態(tài)遭到了當時美國一部分鷹派和日本國內的反對,后來蒙代爾不久就回國了,這個事情就壓下去了。可是,新世紀開始以后,美國日本戰(zhàn)略專家阿米蒂奇在2000年的時候,專門以美國國防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的名義出了一本《阿米蒂奇報告》。這個報告中講到,如果美國要讓日本出兵配合反恐戰(zhàn)爭或向海外派兵,一定要給日本做出承諾,使日本成為了像英國那樣可以和美國在海外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國家。這樣的話,應該向日本做出承諾,一旦釣魚島發(fā)生事端,應該適用于《日美安全條約》。由于小布什政府成立,阿米蒂奇任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所以就成為了美國小布什政府的政策。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日本當時的小泉純一郎內閣由于有美國的撐腰,就在釣魚島問題上向前走了半步。日本政府當時想購島,但因為靖國神社問題,中日政治關系已經(jīng)很僵硬了,他們擔心購島的做法會使中國會進一步對日本采取措施。所以當時就壓下來了。日本邁出的這半步是,從2002年起,每年支付2000多萬日元的經(jīng)費給所謂的島主,實行了所謂的國家管理。這種狀況持續(xù)了10年,每年支付一筆錢,我們也可以稱作分期付款的所謂的國有化。中國政府對此也表示強烈的譴責,向日方進行嚴正交涉。日本政府對中國政府的解釋是,由他們管理,比右翼勢力登島好,他們的管理就是要平穩(wěn)管理,規(guī)定除了公務人員之外,其他的日本人不得登島。所以請中國不要介意。其實,我認為它是耍了一個花招。“日本的公務人員之外的日本人不得登島”,這句話包含有兩個陷阱,一個是日本的公務員登島難道就可以嗎?二是隨便闖入他國領海就可以嗎?實際上,日本是埋了釘子在這里。對此,中國政府也是不接受的。
到了2009年9月,日本民主黨開始取代自民黨執(zhí)政,這個問題他們基本上繼承了日本自民黨的立場。2010年9月發(fā)生了撞船事件。撞船事件實際上跟美國也有關系。美國在2010年的8月份,通過新聞發(fā)言人的發(fā)言表示,《日美安全條約》適用于釣魚島。這樣日本有恃無恐。日本的船只一開始跟中國船只是并行的,突然橫過來擋在中國船只前面停住,造成中國的漁船追尾。這個情況是訓練出來的惡果。在邏輯上講,一個漁船要想追上,并且撞到一個專業(yè)船只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臺拖拉機想追上一輛跑車是不可能的,只有跑車跑到拖拉機前面攔一下,造成追尾。最后這個事件日本按照國內法來處理,顯示它對這個地區(qū)的法律控制。在此之前,2008年的8月他們曾經(jīng)和臺灣的船只發(fā)生了沖撞,結果把臺灣的船撞沉了,把船長撞到水里去了。當時馬英九剛剛上臺,一定要讓日本人賠禮道歉,因為你把人撞到水里去了,弄得日本很狼狽。當時中國大陸政府的新聞發(fā)言人秦剛也表態(tài),譴責日本的粗暴做法。日本最怕海峽兩岸聯(lián)手,要趕緊息事寧人,到臺灣船長家里去道歉,并送上補償金。最近又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兩岸都去了保釣船只,所以日本趕緊給臺灣拋出了橄欖枝,說要跟臺灣談漁權問題。對大陸和臺灣分而治之,現(xiàn)在也采取這種緩兵之計。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第一,歷史文獻證明釣魚島是中國的。
中國從明朝初年明太祖時曾經(jīng)向當時獨立的國家琉球王國派遣冊封使。第一次是1372年,派遣了楊載作為冊封使出使琉球,當時琉球并沒有統(tǒng)一,琉球分為中山、南山和北山。正是由于中國的冊封,中山王察度有了正統(tǒng)的國王地位,最后統(tǒng)一了琉球。在當時察度派了他的弟弟隨船到訪中國,建立了和中國的朝貢關系。那個時候,中國和琉球之間作為國與國的關系,在海上邊界是很清楚的,而且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官方冊封使的船只就經(jīng)過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并且有明確的記載,也就是說釣魚島是中國最先發(fā)現(xiàn)、命名、利用、管理和列入海防的島嶼。
中國最早但不是官方文獻的記載,在中國的《隨書》中記載過,當時釣魚島的名字叫高華嶼。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島嶼實際上并不一定是一個島嶼,后來也查不到高華嶼的所在。但我們后來知道釣魚島的一個山峰叫高華峰,所以也不排除隋朝的時候中國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個島嶼了,并且給它命名高華嶼。
現(xiàn)在查到現(xiàn)存最早的記載有釣魚嶼、赤坎嶼這個名稱的書是明朝1403年《順風相送》一書。我認為《順風相送》是一本官書,是政府出的書。為什么這樣認定呢?這部書主要記載的是中國向海外,通過海路出行所要經(jīng)過的主要航線以及經(jīng)過的島嶼,記載非常準確。這本書沒有署名,不像古代人寫東西的習慣。此外,明朝建立之后曾經(jīng)實行了一段的海禁政策,主要是抵御倭寇來襲。1403年的時候,正好是明朝第一次解禁。鄭和下西洋是1405年,可以說是明朝政府為了開放走向海外做的一個海圖的編纂工作,它搜集了1403年之前歷代相關書籍在此基礎上編纂而成的,非常準確。這里面就有釣魚嶼(釣魚島)。
在中國的古代官方文獻中最早記載釣魚島現(xiàn)存的史料是1534年5月,明朝第11次冊封使陳侃寫的《使琉球錄》。經(jīng)過實地的考察和調研,陳侃在書中做了非常詳細的記載。書當中寫到,“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古米山,也叫姑米山,就是現(xiàn)在沖繩的久米島。這個地方是琉球最西南的一個邊界。“夷人鼓舞漁舟,喜達于家”表明,當時的琉球人認為過了釣魚島列島,到達古米島(久米島)后才算回到自己的國家。過了赤尾嶼要走一個深深的海溝(黑水溝),之后就到了琉球的外島——久米島。中國和琉球兩國,這個海上邊界是在黑水溝這個地方。
我們說釣魚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什么時候變成臺灣的了?原來在1372年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釣魚島是納入了閩海,就是福建的海上防區(qū)。我們在《二十四史·明史》的《明書》當中可以查到兩個人物:張赫和吳禎,這兩個人是在1373年和1374年分別作為朱元璋的手下鎮(zhèn)守海防,曾在閩海驅趕倭寇,一直把倭寇趕至“琉球大洋”(黑水溝)。釣魚島、包括臺灣作為中國海上防區(qū)要進行管理和防御的。
釣魚島與臺灣的關系最早有記載的,1556年,鄭舜功出訪日本考察半年后撰寫了《日本一鑒》一書。在書中明確寫到“釣魚嶼小東小嶼也”。“小東”就是當時臺灣的別稱。這里面講了釣魚島是臺灣的小島,這是一種地理上的界定。
當時明朝已經(jīng)把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劃入了中國的海防圖。在1561年當時的浙江提督胡宗憲和軍事地理學家鄭若曾一起繪制編纂了《籌海圖編》。其中“沿海山沙圖”是一幅軍事地圖,其中涉及到福建和臺灣部分沿海的防區(qū),明確的寫到“釣魚嶼”、“黃尾山”和“赤嶼”??梢娫缭诿鞔?釣魚島就已被作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的防區(qū)。到了1621年,軍事地理學家茅元儀在《武備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圖》中畫的圖與鄭若曾、胡宗憲畫的圖基本上是吻合的,都有釣魚島存在。
陳侃之后,明清兩代還不斷有冊封使到琉球去。最有影響的是1719年清朝冊封使徐葆光所著的《中山傳信錄》。該書明確記載了,從福州到琉球要經(jīng)過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取古米山,并在古米山后加了一個注,注明古米山是琉球西南方界上鎮(zhèn)山。而當時琉球大學者程順則在1708年《指南廣義》一書中有同樣的描述。也就是說,當時琉球和中國共同認定的琉球邊界就是古米山(久米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