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是廣義的,包括“好漢做事好漢當”,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有此一條,即可無愧為“士”。但嚴格意義上的“士”,還得有“天下之擔當”。這種擔當,古之士人,一般都有。后之士人,也“可以有”。但如果是“國士”,則“必須有”。劉備寄居劉表時,就曾當面痛斥一個名叫許汜的人,說他明知天下大亂國難當頭,卻居然“求田問舍,言無可采”,真是徒有國士之名,當為士林不齒(《三國志·陳登傳》)。
可見古人心目中的國士,必須像《畢業(yè)歌》所云,能夠“擔負起天下的興亡”。至于“無雙國士”,則恐怕只有像諸葛亮那樣才行??上н@樣一位難得的士人,卻被《三國演義》歪曲為自命清高忸怩作態(tài)的酸腐文人,作夠了秀才出山,實在讓人忍無可忍。
詩人和學人,則可以不必有此擔當。真正的詩人,當然也都是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他們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聲。但這是“反映”,不是“擔當”。同樣,學人也可以撰寫時評,發(fā)表政見,以天下為己任。但這時,他已經(jīng)是士人了?;蛘哒f,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學人。純粹的學人,完全可以“兩耳不聞天下事”。正如純粹的詩人,完全可以“每有閑情娛小我”。天下和國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為社會和人類,提供了高質(zhì)量的學術(shù)成果和藝術(shù)作品,就是真正的學人和詩人。
至于文人,則是沒有擔當?shù)?,也別指望他們有。幫閑和幫腔,要什么擔當呢?有“眼色”,能“揣摩圣意”即可。至多,有點兒“擔待”。比方說,皇帝或上級犯了錯誤,便挖空心思替他們擦屁股,打補丁。2007年,陳水扁夸人時誤用“罄竹難書”一詞,輿論嘩然。歷史學家出身的“教育部長”杜正勝,便硬說這成語沒有貶義,用在哪兒都行。看來,替主子文過飾非,也是古今如一,兩岸皆同,而且“駕輕就熟”的。
如果實在打不了圓場,主子又不想認賬,文人便或自愿、或被迫,或半自愿半被迫地去當替罪羊。還有,揣摩失誤,站錯了隊,表錯了情,得自認倒霉。賴得一干二凈的也有。哪怕白紙黑字寫著,眾目睽睽看著,當事人都還活著,也不承認。但,你可以不認錯,不能不認賬。賬都不認,哪有擔當?連擔待都沒有!
這就是士人與文人的區(qū)別之一。士人有擔當,文人得擔待。擔當是對天下的,擔待是對領(lǐng)導的;擔當是自覺的,擔待是無奈的;擔當是對自己負責,擔待是幫別人賴賬。所以,士人,也包括詩人和學人,都能文責自負。文人,則只要有可能,一定推到別人頭上。而且那“別人”,也一定不是皇帝或上級。除非那上級,是上上級正好要收拾的人。
三、傲骨與傲氣
沒有擔當,也不會有氣節(jié)。何況幫腔與幫閑者,原本就沒有什么需要堅守。因此,文人不講“氣節(jié)”,只講“節(jié)氣”。到什么季節(jié),就開什么花;刮什么風,就使什么舵。名為“與時俱進”,實為“與勢俱進”。哪邊得勢,或可能得勢,就往哪邊靠。
所以,文人的“風骨”,極其靠不住。就算有,也一定是“做”出來,不是“長”出來的。就連他們的“反骨”,也不過“另一副嘴臉”,后面還要講到。除非,他反躬自省,大徹大悟,又做回了士人。但這是“返祖現(xiàn)象”。而且,也不能叫“文人風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