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本性
在進行了四篇文章的討論之后,我們應該大致清楚了:士人、學人、詩人的特點是真,文人是偽。士人有真風骨,學人有真學問,詩人有真性情。文人呢?只有花腔,沒有學養(yǎng);只有欲望,沒有理想;只有風向,沒有信仰。所以,他們也“只有姿態(tài),沒有立場”。盡管那姿態(tài),往往會秀得“絢麗多彩”,能夠“顛倒眾生”,甚至“驚世駭俗”。
這也并不奇怪。前面說過,文人的“本職工作”和“歷史使命”,就是幫閑和幫腔,偶爾幫兇。只不過,有幫得上和幫不上、受重用和被排擠、體制內和體制外之別。但,無論當班還是待業(yè)、在崗還是編外,甚至不過“閑雜人等”,其實“自作多情”,也都要走臺、獻藝、開屏,而且是秀給別人看的。既然如此,便并不需要什么學養(yǎng)、理想、信仰,也不需要自己獨立的立場,“風姿綽約”即可。
故,文人也可能有學問,但那是用來賣弄的;可能有性情,但那是用來表演的;還多半會有聰明才智,但那是用來舔痔瘡的。有一次,一個文人進上書房,懵里懵懂,隨口問了句“老頭子來了嗎”。不料乾隆從屏風后轉出,問他“老頭子”是什么意思。這文人立馬跪下來奏道:萬壽無疆謂之老,至高無上謂之頭,父天母地謂之子?;噬淆堫伌髳偅@文人也轉危為安??磥?,正如士人有傲骨,并不妨礙他謙和;文人多傲氣,也不妨礙他諂媚。甚至他們的“滿腹經綸”和“一腔熱血”,就是用來干這個的。
顯然,文人這一類型或品種,實在頗具“中國特色”。當然,是帝制時代的?,F(xiàn)在雖已共和,奈何其陰魂不散!于是,幫閑者有之,幫腔者有之,幫兇者亦有之。“反右”時,“文革”中,最熱衷于整人,而且整文化人最兇的,正是文人。
文人的德性,統(tǒng)治者心知肚明。最早把話說穿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與吳質書》中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在《典論論文》中,則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就是成語“文人無行”和“文人相輕”的出典。
前面說過,文人一詞,有三種用法和定義。起先指“有文德的人”,后來指“文秘”。再后來,指“舞文弄墨的人”,所以也叫“文人墨客”。這種用法,最早就出現(xiàn)在曹丕的這兩篇文章。可見,后世通用的“文人”一詞,剛一出現(xiàn),就伴隨著惡評。與“文人”相關的好詞,卻似乎沒有。
這就意味深長了。要知道,在統(tǒng)治者中,曹氏父子對文人,要算最好的。他們自己就是詩人,曹丕還是文藝理論家。他甚至曾以副君之重,參加王粲的追悼會,還帶頭學驢叫。曹丕尚且這樣說,則文人口碑之差,品位之低,便可想而知。
二 、兩副嘴臉
可惜,像曹丕這樣的明白人,并不多。
說來也不奇怪,因為文人原本就有兩副嘴臉,一副叫諂媚,還有一副叫狂傲。諂媚當然沒人看得起,狂傲卻有吸引力。因此,坊間流傳的,便多半是文人狂傲的故事,比如讓楊貴妃磨墨,高力士捧靴之類。禰衡的“擊鼓罵曹”,也為眾人津津樂道。
這類故事之所以廣為傳播,又有兩個原因。一是新奇。所謂“傳奇”,不奇誰傳?但既云傳奇,當然稀少罕見。這豈非反過來證明,文人當中,其實狂者不多?
第二個原因,就是“替代性滿足”了。也就是說,在民眾的內心深處,至少有某些統(tǒng)治者,比如昏君和暴君,奸臣和閹豎,是該罵的?;蛘?,是可以表示一下蔑視的。但當真自己來罵,尤其是罵正在臺上的,又不敢。最好是有別人來罵,還罵得出彩;有別人來蔑視,最后又沒出問題。這就皆大歡喜。文人狂傲的傳奇,便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這當然有相當?shù)暮侠硇院驼斝?。可惜說到底,還是一種“意淫”。
意淫也是有快感的,故很能迷惑一些人。而且,哪怕明知靠不住,也寧可信其有,不肯信其無。久而久之,便信以為真,把假象當成了真相。
其實這事,應該說是“亦真亦幻”。前面說過,凡文人,皆御用,只有“在崗”和“待崗”之別。這就要“見用”。用不上,就會鬧情緒,發(fā)牢騷,甚至惱羞成怒,破口大罵。比如禰衡,就曾懷揣名片,奔走許都。求職不成,這才罵遍朝野。
就連文人的“反叛”或“反骨”,也當作如是觀。要知道,歷史上的文人,原本就是皇帝的弄臣。當上了的如“寵姬”,沒當上的如“怨婦”,但都無不“盼臨幸如望云霓,展菊花似綻新蕊”。只要皇上的龍體能夠眷顧,哪怕去當夜壺?;始业囊箟?,也總歸是金貴的。
如果連夜壺都當不上呢?那就破罐子破摔,由“文人”變成“狂人”。這跟后宮嬪妃為了爭寵,由撒嬌而撒潑,沒什么兩樣,甚至就是“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正所謂:夜壺不能當,就去做宋江;一朝天子喚,沒人不上床。文人會有兩副嘴臉,原因就在這里。
至于“新文人”,則不過換了東家。東家不定就是誰??赡苁钦部赡苁敲癖?。他們自己,則既可當“五毛”,也可扮“草根”。反正,秀場就是官場,人前即是御前,都是“只有姿態(tài),沒有立場”。既然本無立場,也就無所謂“左右”。左也好,右也罷,都是“走臺”,都是“作秀”。正如我在《韓寒的新衣》中所說,對于他們來說,“為民請命”和“含淚勸告”沒有本質區(qū)別,只看“畫眉深淺入時無”。
三、 三種姿態(tài)
除了狂傲,清高也是文人的一張臉,一副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