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世功:中國如何在“碳政治”中角逐(6)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強世功:中國如何在“碳政治”中角逐(6)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目前主要訴諸國際貿易中的自由貿易原則和貿易保護原則之類的經(jīng)濟話語。這種經(jīng)濟話語本身訴諸利益計算,并沒有道義上的正當性基 礎。相反,如果強調在氣候問題上國際法高于國內法,不僅宣稱了一套西方人普遍接受的世界主義的普適話語,而且為譴責并并通過貿易戰(zhàn)反擊美國和歐盟各國的國 內立法奠定了道義基礎。

在此,我們可以區(qū)分兩類國際法:一種是各國基于國家利益而簽署的國際法,在這些領域可以堅持國家主權高于國際法;另一種是基于全人類共同的利益而簽 署的國際法,在這些領域應當堅持國際法高于國內法。話語建構的意義就在于激發(fā)人們的道德感。若堅持國際法高于國內法,那么在“碳排放”的問題上,就堅持按 照國際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類的國際法來解決,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將本國的法律凌駕于國際法之上。由此,對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的反應就不是“引發(fā) 貿易戰(zhàn)”之類的經(jīng)濟話語,而是強烈譴責美國將自己的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的“新帝國主義”。當然,人們完全可以在道德上進行追問:退出《京都議定書》的 美國怎么有資格在節(jié)能減排問題上對中國這樣《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說三道四呢?

由此在國際話語建構過程中,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有”,不是排斥西方所謂的“普適價值”,反而要主動把這種“普適價 值”接過來,服務于我們自己的戰(zhàn)略目的。假如堅持“國際法高于國內法”的道義立場,中國是否可以把這一道義原則作為未來承諾承擔減排義務的先決條件,甚至 在國家利益需要時,不惜以退出國際條約且不承諾未來承擔減排義務作為籌碼,迫使美國和歐盟國家放棄透過國內法來征收“碳關稅”這種破壞國際法的行為呢?在 這個方面,國際關系中的“威懾”具有特別的意義。

廣島原子彈爆炸以及核武器的使用究竟怎樣改變了國際政治的法則?美國對外關系協(xié)會曾經(jīng)召集各方面的專家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研究,并最終形成1957年 基辛格撰寫的名著《核武器與對外政策》。其中,基辛格反復論證的一個觀點就是由于核武器導致的全球毀滅的后果徹底改變了歷史上的戰(zhàn)爭法則,即沒有最后真正 的勝利者。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政治中起重要的作用的不僅是“實力”,而且是“心理”。美國的戰(zhàn)略就是要明確給蘇聯(lián)傳達不惜發(fā)達核戰(zhàn)爭的意圖,從而對蘇聯(lián)構 成“心理上的威懾”,迫使蘇聯(lián)就范?;粮裉岢龅?ldquo;威懾”戰(zhàn)略就被肯尼迪運用到了處理古巴危機問題上,扭轉了二戰(zhàn)以來的美國面對蘇聯(lián)的被動局面。

而今天,西方人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普遍擔憂和恐懼已經(jīng)為中國實施“威懾”戰(zhàn)略奠定了心理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巨大的排放量也許并不是中國的劣勢,反 而會成為中國實施“威懾”戰(zhàn)略的“優(yōu)勢”所在。中國的國家實力以及與77國集團的密切關系,無疑具備了實施“威懾”的實力。如此,中國就需要將自身立場和 意圖明確無誤地傳達給西方世界:在“碳政治”問題上,除否美國和歐盟國家承認國際法高于國內法并嚴格遵守國際條約,否則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就會采取不合 作態(tài)度,在未來也不承擔任何減排承諾。

不同于美國根據(jù)赤裸裸的國家利益決定退出《京都議定書》而招致國際社會的批評,中國實施“威懾”戰(zhàn)略的道義基礎恰恰在于強調“國際法高于國內法”。 而在國際法層面,中國完全可以團結發(fā)展中國家,保護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當然,“威懾”是一種潛在的利益訴求,其目標是為了在談判中實現(xiàn)既定的戰(zhàn)略目標。

第三,一旦把“碳政治”納入到國際法中,就需要提出于我有利的法律標準和技術標準,并把這些標準的提出建立在一套科學話語、技術話語和法律話語之 上。法律人的格言是:“魔鬼在細節(jié)中”。在“碳政治”問題上,真正的利益往往在一些不起眼的技術細節(jié)上,而這些細節(jié)只有洞悉“碳政治”訣竅的內行人才知 曉,且往往需要用一套科學知識和法律理論加以建構。

在“碳政治”中,如何測量和計算“碳排放”,根據(jù)怎樣的公式來計算每個國家的排放量,碳排放量與經(jīng)濟發(fā)展相匹配的計算公式等等無疑是技術關鍵。為 此,我們需要提出一套關于統(tǒng)計和計算的方法學,既要有理論,又要有公式,還要有數(shù)據(jù)。只有這樣才能將一套政治話語轉化為技術語言,在國際談判中提出有利于 自己的標準。

比如,目前各國“碳排放”的基數(shù)計算都以國家為單位,甚至以GDP為單位計算,按照這種計算方式,中國在的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中國由此遭受到越來 越巨大的壓力。目前應對這種壓力的方法就是按照《京都議定書》確立的“有區(qū)別責任”原則,強調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這種應對思路雖然于我有利,但空間會越來 越小。美國就強烈要求中國在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作出減排承諾,若美國和歐盟以“碳關稅”來威脅中國,中國估計將難以承受壓力。

但是,如果我們提出一套新的計算方法,按照人均碳排放量計算,中國目前在世界上排名就會大大靠后。為此,我們就需要給這套新的計算方法提供一套法律 和技術話語。就法律話語而言,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西方人熟悉和理解的“自然法”理論。按照這種理論,整個大氣屬于上帝賦予全人類的公共財產(chǎn),那么地球上的每 個個體都具有平等的“碳排放權”。在確保全人類安全的范圍內,每個人享有的“碳排放權”是平等的。按照自然法邏輯,每個國家究竟應當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其 計算公式就應當是全球平均每人的排放量與國家人口總和的乘積。

事實上,我國也有學者提出這種計算方式,但理由訴諸人文社會發(fā)展理論,說服力不足。而有一些西方學者也提出這些這種計算方式,其理論依據(jù)就是所謂的 “環(huán)境正義論”(ecological justice),但這些理論顯然沒有訴諸西方人普遍接受的自然法和自然權利平等更為有力。如果這種計算方式能夠成立,那么,還可以繼續(xù)計算每個國家的 “碳排放史”與確定減排基準年之間的關系。目前,《京都議定書》把1990年作為發(fā)達國家測算碳排放量的基準年,而發(fā)展中國未來承擔減排任務的基準年無疑 需要大大向后拖延,而這一切除了政治主張,還需要提供一套計算方法和計算公式。

再比如說,新能源技術的核心是知識產(chǎn)權。當年,在WTO談判中,歐美大公司的律師們就設計出“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chǎn)權”這樣的法律概念,使得知識產(chǎn)權 與國際貿易問題建立了關聯(lián),從而通過TRIPS協(xié)議,使得歐美公司在國際貿易獲益的不僅是產(chǎn)品貿易,而是知識產(chǎn)權轉讓。我一直以為,我們的決策者包括我們 的法律專家和律師都應當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案例。該案例已經(jīng)進入哈佛商學院關于商業(yè)談判的案例教學中。

那么,今天我們是否有能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提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知識產(chǎn)權”問題,即主張“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知識產(chǎn)權”在國際貿易中不受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并依據(jù)這個主張推動簽署新的國際條約呢?

事實上,這樣的主張不僅有道義基礎,而且有法律依據(jù)?!堵?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都明確發(fā)達國家應當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的原 則。發(fā)展中國家都在反復提出這個原則,但這個政治原則或者法律原則在上述國際公約中并沒有加以細化。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將這個政治主張翻譯為一套法律語 言,推動在這個原則下簽署新的國際協(xié)議。

如果中國在推動簽署《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知識產(chǎn)權協(xié)議》,中國不僅會獲得所有發(fā)展中國家強有力的支持,而且會獲得西方國家中主張廢除知識產(chǎn)權的左翼力 量的支持。這事實上將發(fā)達國家放在道德的火爐上烤:即發(fā)達國家必須在維護本國的商業(yè)利益與積極推動全人類改善全球氣候環(huán)境之間做出選擇。

無論主張“地球上每個人擁有平等的碳排放權”,還是提出“與全球氣候有關的知識產(chǎn)權”,這兩個計算標準和法律規(guī)則的建構都會徹底改變全球“碳政治” 的利益格局。由此,中國在積極參與全球“碳政治”的過程中,決不能滿足于西方已確立的法律和技術框架,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碳政治”的法律規(guī)則和技術標 準。而法律規(guī)則和技術標準的改變不僅依賴國家實力,而且依賴于一套完整的話語建構的戰(zhàn)略。

從近代以來中國進入西方國際體系中,西方人一直是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者,而中國只有選擇進入或不進入的權利,而很少獲得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權。為此,不少有 識之士不斷提出中國作為大國參與到國際事務中應當制定游戲規(guī)則。但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不僅是國家實力的證明,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是否有智慧、是否具有想象力的 證明,因為它需要的不僅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包括技術專家、法律專家等等,更主要的是依賴提供理論武器的思想家,當然需要將實力、專業(yè)知識和思想整合在一起 的偉大政治家。

目前,全球“碳政治”剛剛開始,中國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對規(guī)則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亞于西方國家。但是,中國能否在未來國際談判中成為法律規(guī)則和技 術標準的制定者,無疑是對中國政治家統(tǒng)領能力的考驗,是對中國綜合實力的考驗,是對中國能否成為國際社會的領導者的考驗。由此,目前西方主導的“碳政治” 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與其說是一個壓力,不如說是一個考驗,更不如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