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未經報告人審核。作者觀點不代表宣講家網立場。未經宣講家網站同意,請勿轉載。)
今天我們講講關于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動策劃的方法與技巧,主要是從一般的策劃創(chuàng)意講起,然后再落腳到青年工作上。
什么是策劃
關于什么是策劃,我先不講概念,先從在全國甚至在海外都非常有影響的希望工程講起。1989年,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發(fā)起了一項公益事業(yè),這就是希望工程。經過20多年的大力推進,希望工程累計募集款約58億元,建了一萬多所小學,幫助幾百萬失學兒童重新回到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希望工程就相當于新時期共青團與社會連接的一個品牌、一項基本工作、一種經常性活動,希望工程在策劃方面獨具匠心。
希望工程從根本上說是在做慈善,但大家知道在做慈善方面全國有實力的機構有很多,比如民政部下面的中華慈善總會、衛(wèi)生部下面的紅十字協會,為什么希望工程影響那么大?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從策劃開始,它的程序跟傳統(tǒng)的捐助程序不一樣。傳統(tǒng)的程序就像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中我們看到的那樣,募集款項集中后層層下撥,比如從全國慈善總會到省慈善總會,然后再到地級市,市再到縣,縣再到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再到村,不論哪個層級出現問題都有可能使這些善款不能到達需要它的人的手中。傳統(tǒng)的募集資金捐助中間環(huán)節(jié)多,小額捐助者很少能得到自己捐款使用情況的反饋信息。你捐的錢到哪兒去了,到底救助了什么人,用在什么項目上,這些都沒人向你反饋。
當年希望工程在募捐程序上就有一種策劃的創(chuàng)新,它采取的是1+1捐助模式,捐助者直接與受助者建立一種信息聯系,當然未必都是直接見面,可以由共青團的組織牽線搭橋。比如你和西部某山區(qū)某村的一個學生結了對子,你直接把錢匯給他,他就會通過寫信等方式向你匯報他的學習成績和生活情況。要想愛心持續(xù),必須給獻出愛心的人以反饋,希望工程的這種1+1的捐助模式就具有相當的持續(xù)性,好多捐助都能達到十年以上,從小學一直捐助到這個孩子讀初中、高中甚至一直到大學。所以說這個策劃很了不起。
策劃與創(chuàng)意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創(chuàng)意是好的想法、點子、構思,而把好的想法、點子、構思變成活動的一系列組織過程就是策劃。下面給大家舉兩個來自海外的成功策劃案例。
第一個例子是美國中學生搞的電子嬰兒體驗活動。這也是一種思想教育課程,但不像我們國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那樣以政治教育為主,它還包括一些社會安全方面的教育。比如,在美國中學出現了一些學生未婚懷孕現象,即便在美國那個開放的社會,父母發(fā)現自己15、16歲的女兒懷孕了,也會被認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父母會對孩子進行苦口婆心的說教。但是說教對于處在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作用并不大,所以美國一所中學和當地游戲廠商聯合開發(fā)了一檔產品,就叫電子嬰兒,這種電子嬰兒忽閃著大眼睛,有觸覺,能模擬嬰兒的哭聲。老師讓學生們定期為電子嬰兒服務,比如一天要喂三頓飯,幾個小時換一次尿片等。學生們發(fā)現白天為這個嬰兒服務沒問題,但是半夜就受不了了,不給它喂吃的或者不給它換尿片它就一直哭,這樣害得他們睡不好覺。學生們紛紛把電子嬰兒拿到學校,想提前結束這種體驗。這時學校的有關老師或者社工就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們比較容易聽進去。調查表明,凡是經過喂養(yǎng)電子嬰兒體驗的學校的所謂未婚媽媽比沒經過體驗的學校下降了80%左右。這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發(fā)生問題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行為的導入。
第二個例子是美國有一所中學推出了一個15、25、60的活動。這個活動采取了一種對比的方法。學生們在中午吃飯的時候要進行抽簽,簽上分別寫著15、25、60,如果抽到15,意味著你是世界上15%的發(fā)達國家的國民,可以憑這個簽到餐廳領一份有魚有肉、有蔬菜沙拉、有葷素湯的比較豐盛的午餐。如果抽到25,意味著你是占世界上25%的中等收入國家國民,你可能會有兩片肉,也有素湯,有幾片面包,雖然不豐盛但肯定也算得上是過得去的午餐。但是大多數人抽到的是60這個數字,這就意味著你是世界上60%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民,你只能領兩片面包以及素菜素湯。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學到的不僅僅是要珍惜糧食、珍惜資源,學生們的感悟中還會有很多超出教育者意料之外的閃光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