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北京市2012年度高考開始報名。但北大附中高三女生陳子璐卻不打算報名,她在那幾天赴香港參加了一場“洋高考”。
“這是我第三次去考。”陳子璐說。她參加的考試,簡稱SAT,即美國大學招生的學術能力測試。教育部并不批準其在中國大陸設考點,她只好遠去香港。她對這場考試非??粗兀驗檫@是申請美國頂尖大學的重要依據(jù)。
陳子璐僅是中國今年大批投身“洋高考”的中學生之一。據(jù)國際教育協(xié)會和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開放門戶報告數(shù)據(jù),2006年以后,中國的本科“留洋潮”開始出現(xiàn)井噴式攀升。2006年之前,中國每學年被美國大學本科錄取的學生一直在八九千人左右,只占當年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總數(shù)的七分之一左右。但從2006年起,這一數(shù)字逐年大幅增加,2006至2007學年度為9988人,到2010至2011學年度已達56976人,翻了超過兩番。本科生在中國赴美學生中的比例,也從14.7%增加到36.2%。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海外留學目的地。中國教育在線的一份報告顯示,赴美學生大致占到出國留學生總數(shù)的45%左右。自2010年至今,中國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成為美國最大的海外留學生生源地和海外本科生生源地。最近一年美國大學本科錄取的中國學生,已經(jīng)超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韓國與印度之和。
還有更多中國學生計劃踏上這條“洋高考”之路。多家培訓機構都向財新《新世紀》透露,2011年中國參加SAT或AC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考生已超過萬人,占到赴美本科生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這一數(shù)字,比2005年增長了近100倍。
中產(chǎn)家庭漸成主流
2005年之前,京滬等地已有報考包括SAT考試在內(nèi)的“洋高考”的零星個例。
新東方國外考試部經(jīng)理李珊珊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2005年,“洋高考”SAT的培訓班首度被引入中國內(nèi)地。當時新東方首個在上海開辦的班級,招收的絕大多數(shù)是已經(jīng)在海外上高中、但希望能得到強化應試訓練的中國學生。兩個月后在北京開辦的兩個班,全年加起來學生也不到100人。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健曾擔任過北大附中校長。他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過去在本科階段就出國的學生,有極少數(shù)特別拔尖的學生。這些學生不少在國際奧賽等比賽中有很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因而獲得國外名校的橄欖枝。更多的是在國內(nèi)難以考上好大學的孩子,其中家庭條件極為優(yōu)越者,愿意把孩子送到國外。
與過去不同,近年來出國上本科的中國學生家庭背景更為多元。中產(chǎn)階層已成為出國大軍的主力。而有意出國的孩子,也不僅限于或家境優(yōu)越、或?qū)W業(yè)頂尖、或有升學障礙這三類情況。 “現(xiàn)在的趨勢,確實是在從兩端向中間這部分延伸。”康健說。
在中國,一個本科生出國上學的費用大約在100多萬到200萬元。這包括前期準備階段參加托福、雅思等語言考試的費用一般為數(shù)千元;SAT、ACT考試在中國內(nèi)地不設考點,報名考試費和來往的路費、食宿,大約在5000元以上;各培訓機構的課程收費不一,從數(shù)千元到十幾萬元不等,一般學生會花去兩三萬元;還有數(shù)萬元中介和申請費用,前期準備期間的投入,少則5萬到10萬元,多則十幾萬元;美國大學的學費,多在每年四五萬美元,加上生活費等其他費用,四年的花費在二三十萬美元。總數(shù)合人民幣100多萬到200萬元人民幣。
前文提到的陳子璐,即身在北京中產(chǎn)之家,父母都是企業(yè)的中層管理者。家中有房有車,雖然殷實但也算不上大富大貴。出國的決定,主要是陳子璐自己的想法,但父母都很支持。全家初步估算,大約需要花費200萬元人民幣。
2008年就上了大學的何禹,選擇從南方一所“985”高校退學,成為一所美國名校2011年的本科新生。他的家在中國西部一個縣城。他獲得了包括全部學費和住宿費在內(nèi)的獎學金,因此沒有給家庭帶來太大的負擔。何禹的師弟、同樣來自西部一個縣城的大二學生柳文,也計劃退學赴美,重讀本科。家里為他準備了大約100萬元,這是靠多年做工程等生意積攢下來的。
隨著普通家庭支付能力提高,二線城市開始成為中國留學市場的新主力。北京嘉途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高端留學咨詢的小型機構。其創(chuàng)始人黃斌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他所在的機構超過一半的客戶來自北京上海以外的地區(qū)。而像新東方這樣的業(yè)界龍頭,也有半數(shù)準備出國的高中生來自北京以外的地區(qū)。在重慶巴蜀中學、成都石室中學等重點高中,大約每年有10%的學生會在畢業(yè)后直接出國。這一比例,相較于京滬的重點中學亦毫不遜色。
瞄準頂尖大學
學生的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以往在本科階段出國留學的,大多都是為了逃避國內(nèi)高考競爭的成績不佳者。目前,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生也加入出國隊伍。
在京滬等地,優(yōu)秀學生出國早已不是新鮮事。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獲知,在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上海中學等名校,每年都有幾十名甚至更多的學生高中畢業(yè)后直接留洋。各地外國語學校出國勢頭更為洶涌。成都外國語學校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稱,每年出國上本科的學生接近100人,占所有畢業(yè)生的近六分之一。這些學生,大多瞄準美國排名靠前的頂尖大學。
波士頓衛(wèi)斯理女子學院,是美國頂尖的女子文理學院。宋氏三姐妹、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都畢業(yè)于此。在此就讀的一名中國學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2008年以前,每年被該校錄取的中國學生一般不超過四人,2009年有十幾人,2010年已經(jīng)有二十多人。
德拉維爾大學2010年曾有一名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都~約時報》2011年11月的一篇報道稱,該校中國學生已從2007年的8個人,增加到了2011年的517人。
申請美國的知名大學,并不像中國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于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多份錄取通知書,因此學校給予錄取資格的學生,遠遠超過將會實際來校就讀的數(shù)量。
如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樣的名校,錄取率都能達到百分之十幾。對于有特殊專長的學生,美國高校還會給予特殊照顧。
在美國,并不是所有大學都需要SAT或ACT考試成績,只有全美排名前50的學校,才會對學生“洋高考”成績有硬性要求。參加“洋高考”的人數(shù)增加,說明流向海外的優(yōu)秀學生增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