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冊子“暴力在歷史中的作用”第四章提綱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1)1848年。[建立]民族國家的要求。意大利,德國,波蘭,匈牙利。
(2)波拿巴明目張膽的征服政策:民族要求與補償相交換。意大利。
(3)作為回答——[普魯士]軍隊的改組。沖突。俾斯麥。政策不新奇。
(4)德國局勢。統(tǒng)一:(1)由革命實現(xiàn),(2)由奧地利實現(xiàn),(3)由普魯士實現(xiàn)(關稅同盟)。
(5)1864年和1866年的戰(zhàn)爭。各種革命手段。
(6)俾斯麥的好時光——1870年以前。
(7)對法戰(zhàn)爭。[注:此處還有恩格斯寫在同一頁上后又劃掉的(看來是他在寫作中使用過以后劃掉的)簡記:“1.作戰(zhàn)方法。軍稅。自由射手。[竊?。輶扃?。杖罰。容克的報復的殘酷性——從上層到下層。——2.[第二]帝國之傾覆。——3.向巴黎致敬!4.數(shù)十億和亞爾薩斯—洛林。”——編者注]帝國。對亞爾薩斯—洛林之兼并。俄國——仲裁者。
(8)俾斯麥終于成為反動分子,愚蠢了。文化斗爭(非宗教的婚姻)。保護關稅政策及大地主同資產(chǎn)階級的聯(lián)盟。——殖民狂熱。對俾斯麥的侮辱。——反社會黨人法。[553]——對聯(lián)合會的壓制。——社會改革。——因兼并亞爾薩斯而產(chǎn)生的軍國主義。——容克[在俾斯麥身上]突出到首位,因為缺乏其他思想。
寫于1887年12月底—1888年3月
第一次用俄文發(fā)表于“馬克思恩格斯文庫”1948年版第10卷
原文是德文
俄文是按手稿譯的
注釋:
[553]指俾斯麥于1876—1877年把保守派的某些新聞記者和政治活動家交付法庭審判,給他們定了一個在報刊上對他進行侮辱的罪名,因為他們曾揭露他參與交易所的投機和濫設企業(yè)的狂熱。這件事反映了俾斯麥政府和從右邊批評他的政策的保守派之間當時已經(jīng)尖銳化了的磨擦。
反社會黨人法——見注235。——第530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